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火把节是西南彝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心中最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至今已传承了2000多年,完整的记载始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6月24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
一、火把节为何又称星回节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
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
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 。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也有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这一节日 。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 。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 。
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
二、火把节的史料记载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以12月16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 。”
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禄劝县志》载:“6月24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 。会饮至旬余不息,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 。”
《路南(今石林县)州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以腥肉为牲,互相馈赠,谓之星回节,俗称火把节” 。
纳西族也说“冬季春节为大,夏季火把节为大” 。这些记载,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
三、火把节三日活动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第一天:祭火,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 。
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
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传说解说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这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
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 。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
第三天:送火,这是火把节的高潮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
总之,关于火把节民俗活动内容丰富,节日氛围仪式感强烈,更是一个在多个民族有这文化传统的重大节日,因此,需要发扬与继承这一传统节日 。各位看官,你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