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地名来历的四种说法 榆次属于哪个市

榆次(Yuci) , 古称“魏榆” , 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 , 面积1328平方千米 , 总人口91万 。榆次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 。
一、历史沿革
1、战国属赵 , 称榆次 。《左传》昭公八年(前534年):“石言于晋魏榆 。服虔云:魏 , 邑也;榆 , 州里名 。”
2、秦置榆次县 , 属太原郡 。东汉、魏、晋因之 。
3、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并入晋阳县 , 景明元年(500年)复置榆次县 , 北齐废 。
4、北齐移中都县治此 。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榆次县 。唐属并州 , 开元中以后属太原府 。
5、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七年迁州治于唐明镇(今太原市) , 榆次为并州属县 。嘉祐四年(1059年)后属太原府 。元属太原路 , 后属冀宁路 。明、清属太原府 。
6、1914年属冀宁道 , 1927年直属山西省 。
7、1954年建榆次市 , 属榆次专区 。1958年撤销榆次县 , 与寿阳县同并入榆次市 , 属晋中专区 。1963年榆次市改县 。1967年属晋中地区 。1971年复析设榆次市 。1983年榆次县并入榆次市 , 由晋中地区代管 。1999年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撤销 , 改设地级晋中市;原县级榆次市改置榆次区 。
二、地名来历
榆次的地名来源 , 说法有四:
1、《山西大观》、《榆次县志》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 , 其后代建立榆州国 , 后亡于西周末 。《周书》云:孤而无使 , 曲沃(国)伐之 。榆州既亡 , 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 , 古谓之榆社 , 榆次和榆社土地“相次接属” , 故名榆次 。
2、据《九州地理》云:太原、上党间 , 其地上(上空)值(正遇)天榆(天榆星) , 故有榆社、榆次之称 。
3、据《辞海》载:榆次在阳曲东南 , 其地有榆次山 , 榆次是因山而得名 。现在榆次境内无榆次山名 , 疑古代有之 , 有待进一步考证 。
4、据传 , 榆次境内古代植榆树多 , 质优 。《辞海》注:古代北方边塞植榆 , 故称边塞为“榆塞” 。地处“边塞”的榆次以榆树多为特征 , 故称榆(树)次(处所) , 意思为“优质榆树多的地方” 。传说的“榆林城”在今修文镇东长寿西南 , 现在榆次庄子乡境内还有“榆城坪”地名 , 榆次名称由来与此有关 。
三、风景名胜
1、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 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 , 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榆次老城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 , 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 。
2、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 , 距榆次17.5公里 。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 , 四寨中心建一大寺 , 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 , 形成一个车辐状 , 故名“车辋” 。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 , 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 , 楼房五十余幢 , 占地六十万平方米 。院内楼厅台阁 , 雕梁画栋 , 精致恢宏 , 蔚为壮观 。
3、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 , 最高海拔974米 , 最低海拔907米 , 相对高差67米 , 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 , 神庙系统相当完善 。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 , 按方位而立 , 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 。
4、乌金山森林公园 。位于太原、榆次、寿阳三县市区交界处 , 太行山余脉的罕山之阳 , 总面积5.5万亩 , 森林面积3.1万亩 , 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
【榆次地名来历的四种说法 榆次属于哪个市】5、榆次乌金山欢乐谷 , 又名乌金山狂欢谷主题公园 , 是国家AAAA级景区 , 山西第一个主题公园 , 华北最大的欢乐谷 。乌金山狂欢谷中国唯一森林中的欢乐谷 , 由8大主题24个游乐项目组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