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上朝的白板解读 上朝时大臣手里拿的什么板

古代官员上朝,手里拿的白板子是什么?
这东西是笏 。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笏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
笏(hù)板

古代官员上朝的白板解读 上朝时大臣手里拿的什么板

文章插图
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 。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 。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
【古代官员上朝的白板解读 上朝时大臣手里拿的什么板】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 。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 。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 。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