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蒜

山蒜拼音Shān Suàn
别名泽蒜(《本草拾遗》),小蒜(《救荒本草》),苦蒜果、野葱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野葱(《上海植物名录》) 。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山蒜的鳞茎 。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鳞茎广卵形,白色,仅如枣大,外有膜被 。叶根生,细长,管状,柔软而有微棱,色绿,长约30厘米左右 。花茎于叶间抽出,长30~60厘米,茎顶有多数紫黑色珠芽;伞形花序顶生;苞片2,卵形,膜质;花小,花被6,卵状披针形,先端钝,白色,或有紫色背线;雄蕊6,卵状,花药长圆形;于房上位,3室,花柱丝状 。蒴果,室背开裂 。种子黑色 。花期夏季 。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性味辛,温 。
①《本草拾遗》:"辛,温 。"
②《救荒本草》:"味辛,性沮,有小毒 。"
功能主治温中去积,散瘀止痛 。治积块,血瘕,食滞饱胀,痈肿,跌扑损伤 。
①《本草拾遗》:"温补,下气,滑水源 。"
②《本草图经》:"治积块及妇人血瘕;用苦醋磨服 。"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助消化,增进食欲,民间用治膈食饱胀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磨汁 。
摘录《中药大辞典》
【山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