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圣手——马培之的故事

【京城第一圣手——马培之的故事】马培之 , 名文植 , 字培之 , 晚年号退叟 , 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 , 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 江苏武进孟河人 , 清末著名医家 , 是“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 , 著有《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等 。 马培之家族世代业医 , 其随祖父马省三学医十六年 , 尽得其传 , 精通内、外、喉诸科 , 尤以外科见长 。 其在中医外科领域 , 推崇王氏“全生派” , 同时亦能吸收“正宗派”“心得派”之精华而发明之 。 他强调外证不能仅着眼于局部 , 要内外兼治 , 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内治法之外 , 还应结合刀针治疗 , 内外并举 , 故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
 
马培之生于1820年 , 60岁时因治愈慈禧的疾病而成名 , 时值光绪六年(1880) 。 正是西方医学涌人中国之际 。 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后 , 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方医学 , 显然对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 在这一背景下 , 中国的学者们便开始起来探讨中国的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 这就引爆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 马培之坚持中医理论并屡治顽疾 , 名扬天下 , 行医苏锡 , 著书立说 , 在马氏家族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 。

京城第一圣手——马培之的故事

文章插图

马培之出身于世医之家 , 祖从明代马院判起 , 即世代业医 。 祖父马省三 , 字吾庵 ,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孟河名医 , 精内、外科 , 享盛名 。 其《论症十六则》收载于马培之《医略存真》之中 , 因无子 , 复以女婿蒋汉儒(名玉山 , 后更名为马伯闲)为嗣 。 马伯闲(即马培之的父亲).精医学 , 以医闻名于当时 。 光绪九年( 1883) , 马培之13岁时 , 其父暴病而亡 , 由祖父马省三抚养 , 后随祖父学医十六年 , 尽得其传 , 同时 , 还师从于中医名家费伯雄 。 费伯雄独子费应兰 , 娶马培之妹妹为妻 , 两家建立了更为亲近的娴亲关系 。 马培之既从嗣祖学 , 尽得外科家传 , 又旁及王九峰、费伯雄之学 , 存真务实 , 独出手眼 , 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 。 其精通内、外、喉三科 , 并于治疗伤寒有突破 , 可谓卓有建树和成就 。
 
光绪六年( 1880) , 马培之60岁 , 被苏州巡抚举荐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 , 治疾著效 , 被慈禧御赐匾额“福”和“务求精要”两幅 , 并御赐“徵君”之名 , 遂名声大振 , 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说法 , 甚至马培之的竞争对手薛福辰亦称其为“天下名医” 。
 
马培之回乡之后 , 仍治病济世 , 名声益显 。 1889年 , 马培之著《纪恩录》一册 , 以木刻本刊行 , 俞樾作序 。 此书为马培之在京为慈禧诊病的诊疗日记 , 间有王公大臣诊病的记录 , 从中可见北京当时的医疗水平及其积习 。 如热性病不顾护津液 , 杂病偏用补剂 , 燥邪不注意室内火盆等 , 马培之一一指出 , 实足发人深省 。 其后 , 马培之去苏州 , 比邻俞樾 , 开设门诊 , 后整条街取名为马医科巷 。 晚年去无锡行医 , 与邓星伯朝夕相见 , 方开始留心于著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