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的传统习俗

大寒,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 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 。 大寒同小寒一样, 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 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 此时寒潮南下频繁, 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
 
大寒在岁终, 冬去春来, 大寒一过, 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 在中国一些地方, 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 有很多重要的民俗, 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 。 尾牙祭, 亦称“做牙”、“做牙祭”等, 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 。 流行的年尾“年会”是“尾牙祭”的遗俗 。
 
· 传统习俗
1.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 过了大寒又立春, 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 年节恰在立春前后, 大寒一到年味渐浓 。 大寒节气往往与岁末时间相重合, 期间的一些民俗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 。 这节气期间, 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 腌制腊味年肴, 准备年货, 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 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虽是农闲时节, 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 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 。 所谓“大寒迎年”, 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 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 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 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
“食糯”, 就是大寒节气这天, 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
“纵饮”, 指放开宴乐, 纵情喝酒 。 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 岁终大祭, 纵吏人宴饮也” 。   
“做牙”, 亦称“做牙祭”, 原本是祭祀土地公的仪式, 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 。 做牙有“头牙”和“尾牙”的讲究, 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 尾牙则在腊月十六, 全家坐一起“食尾牙” 。 但对雇工来说, 尾牙可不好食, 因为雇主往往会在餐桌上决定雇工来年的去留, 故有“吃头牙粘嘴须, 吃尾牙面忧忧”一说 。 尾牙餐很丰盛, 硬菜少不了一只鸡 。 过去不好明说解雇, 便用鸡头示意, 鸡头朝谁表示解雇谁 。 因为有这种“潜规则”, 为了让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终大餐, 有的好心雇主会将鸡头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鸡头, 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
“除尘”, 又称“除陈”、“打尘”, 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 扫除不祥”, 把穷运扫除掉;反之, “腊月不除尘, 来年招瘟神 。 ”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 即“祭灶”日, 除尘时要忌言语, 讲究“闷声发财” 。
“糊窗”, 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 “糊窗户, 换吉祥 。 ”为了美观, 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 故又称“贴窗花”, 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
“蒸供”, 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 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 故称 。    
“腊味”, 腊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 “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 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 再放于通风处风干 。 早在《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 。 年尾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这时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 西北季候风开始流行, 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 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 。 腊月已近年, 为过年腊制年肴 。
“赶婚”, 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 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 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 又是农闲, 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