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特色小年习俗 盘点小年各地习俗


中国各地特色小年习俗 盘点小年各地习俗

文章插图
1、北方小年习俗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 。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
2、山东半岛小年习俗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
3、山东鲁西小年习俗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
4、关东地区小年习俗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 。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 。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 。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 。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
5、小年习俗吃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
6、小年习俗吃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
7、晋东南地区小年习俗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
8、晋西北小年习俗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
9、广西武宣小年习俗吃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 。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
10、恭城瑶族小年习俗杀年猪
【中国各地特色小年习俗 盘点小年各地习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 。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 。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