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的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上次来信,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 。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
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 。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 。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 。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 。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 。
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 。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 。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 。
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 。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

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的文言文翻译

文章插图
《又答王庠书》原文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 。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 。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 。实无捷径必得之术 。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 。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甚非速化之术 。可笑可笑 。
《又答王庠书》注释1、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 。累幅:几页文字 。
2、堪:担当,承当 。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 。责望:期望,要求 。邪:同“耶” 。
3、应:参加 。
4、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 。
5、少:少数 。节目文字:指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 。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 。
6、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 。才尘,才能低下、微小 。忝后,名列榜后 。忝,辱,有愧,谦词 。
7、举主:主考官 。
8、得:成功 。
9、卑意:我的意思 。卑,用以自称的谦词 。
10、余念:多余的念头 。
11、别作:另外 。
12、迂钝:迂阔蠢笨 。
13、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 。
14、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 。
【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的文言文翻译】15、速化:速成的方法 。
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的文言文翻译

文章插图
《又答王庠书》赏析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 。
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 。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
《又答王庠书》创作背景这是苏轼回答苏辙女婿王庠求教读书之法的一封家书 。苏轼对王庠少年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苦读,遂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然而却多所教诲 。这封书信作于儋州(今属海南),时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之后 。
《又答王庠书》作者介绍苏轼,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