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防风中药名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防风的根可生用 。味辛、甘,性微温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
【防风】防风为多年生草本,高30-2000px 。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 。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

防风

文章插图
 
防风的功效和作用1、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 。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 。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 。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 。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
2、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 。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 。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 。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 。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 。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
防风配枳实 (壳)能通便 。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
3、能止血,又能通经
 “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 。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 。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 。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 。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 。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
防风

文章插图
防风的营养价值 根含3'-O-当归酰亥茅酚(3'-O-angeloyl-hamaudol)、5-O-甲基齿阿密醇(5-O- methylvisamminol、β-谷甾醇、甘露醇以及木蜡酸(lignoceric acid)为主的长链脂肪酸 。尚含挥发油、前胡素(dacursin)和色原酮甙(chromone) 。还含升麻素及升麻素苷等 。
防风的药用价值1.解热作用对人工发热家兔,经口给予关防风煎剂或浸剂,有明显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较浸剂好 。
2.镇痛作用小鼠灌服防风(品种未鉴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显提高痛阈(电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样有效 。
3.抗菌作用新鲜关防风榨出液在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 。
4. 防风醇浸膏给家兔皮下注射,对血糖无影响 。
5.有解热、镇痛、镇静和抗惊厥、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防风

文章插图
防风的副作用宜忌: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毒副作用: 雄性小白鼠腹腔一次注射关防风醇提取的水制剂和水提取液, 连续观察3 天.关防风醇提取水制剂的半数致死量为11.80±1.90g(生药)/kg;水提取液的半数致死量为37.18±8.36g(生药)/kg.
临床应用本品, 有防风偶可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 但停用后即愈.
防风的使用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