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呢?海啸属于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 , 给人们带来不可撤销性的伤害 , 前几年的印度洋海啸 , 日本海啸都给世界的人们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 。俗话说知彼知己 , 百战不殆 , 如果对海啸多了解一些 , 虽不能避免 , 但是必能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下面是奥秘世界带你了解海啸怎样形成的 , 探索海啸形成的真正原因 。
海啸按形成原因分类

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插图
海啸按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 , 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
【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 , 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 , 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 , 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 , 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 , 形成长波大浪 , 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 ,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 , 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 , 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 , 在重力作用下 , 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 , 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 , 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 , 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
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发生在大量海水突然被置换或转移 , 海啸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震活动,海下的山崩,以及宇宙的影响 , 如行星撞地球 。
地震活动是海啸最主要的原因 。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 , 在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都会发生海啸 。在地震发生时 , 海底板变形 , 造成海水移位 。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滑动,造成大量的旋流 , 而引发了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 , 海底山崩 , 海底山崩也能导致海啸 。海底山崩常发生在地震期间或在海底火山爆发时 。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淀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移动 , 引发海啸. 。
宇宙的影响 在海洋中,宇宙的影响是最不经常引起海啸的因素.这就好象是向池塘里扔石头,除非扔进大量的石头,否则不会引起海啸.当石块冲击水时,从落水点处向外会引起阵阵微波.在宇宙的影响中,这些微波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海啸,当海水接近岸边时海啸增强 。
海啸形成原因过程解析
1、 地震规模大 , 引起海底落差巨大
引起海啸的是地壳的垂直错动 , 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 , 既有水平的错动 , 也有垂直的错动 。水平的错动不会引发海啸 , 垂直的错动才会引发海啸 。所以当一次地震以垂直的错动为主的话 , 就很有可能造成海啸 。
具体地说 , 就是当海底出现了大范围的上升或下降 , 大的高度差引起了重力差 。“如果海底塌陷 , 海水就会迅猛的灌进这个‘坑’里 , 海水形成了落差 , 出现海啸 。同样 , 如果地震造成了海底的隆起 , 也会引起高度差 , 触发海啸 。”
2、特殊地形放大能量
地震发生后10余分钟 , 就有3米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 。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桥重雄指出 , 今后还有可能发生海啸 , 退回海里的海啸有时在折返陆地后 , 会变得更大 。海啸袭击了日本列岛的广阔范围 , 但是以岩手县为中心的三陆海域是沉降海岸 , 有可能导致灾害更为严重 。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长横山博文指出 , 沉降海岸的特殊地形有可能使海啸的巨大能量进一步被放大 。
3、喇叭地形容易“收水”
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间濑肇推测 , 冲上陆地的海水量可以与(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时相匹敌 。而在三陆海域的那种里亚斯型海岸 , 有很多外侧宽广而内侧狭窄的“三角形海湾” , 越向海湾内侧 , 海浪就越容易升高 。他推算 , 在海湾深处等地点 , 海啸也许达到了30米高 。
世界各地著名的海啸事件报道
世界上最早的海啸报道则是在1883年8月27日 , 喀拉卡托火山爆发 , 引发斯里兰卡海域发生海下地震 , 地震引起的海啸一直波及到印尼 。这次海啸引发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地区高达15-42米高的海浪 , 3.6万人遇难 。这次海啸引发巨大灾难 , 将大小帆船抛在岸上数公里远 。
两百年来 , 引发上千人死亡的海啸有: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 , 震级7.5级 。在近海掀浪高达12米的巨大海啸 , 地震发生在当天凌晨5点 , 海啸中死难8千人 , 这是欧洲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难性地震 , 也是20世纪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啸 。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 , 震级8.9级 , 是历史上震级最强的一次地震 , 引发海啸浪高29米 , 死亡3千人 。
1959年10月30日 , 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 , 死亡人数5千人 。
1941年 , 在安达曼中南部岛屿发生的地震使当地一座三层楼监狱被夷为平地 , 使距离震中数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城市科伦坡城所有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楼开始摇晃 , 门窗被飓风吹垮 , 室内的家具倾倒 。在室外明显感受到地面在震颤 。这是自1899年以来 , 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海啸 。这次海啸一直波及到印度加尔格达 。
1960年5月21号到27号 , 智利沿海地区发生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 , 其中最大震级为8.4级 , 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达25米 。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 , 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 , 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这次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堆 , 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 , 2000余艘船只被毁 , 损失5.5亿美元 , 造成1万人丧生 。智利沿海的大地震引发的海啸 , 不仅在智利沿海肆虐 , 22小时后 , 还波及到日本 , 波高仍然达6-7米;智利海啸以每小时600-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 , 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 , 2万亩良田被淹没 , 15万人无家可归 。
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 级的地震 , 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 。
1976年8月16日 , 菲律宾莫罗湾海啸 , 导致8千人死亡 。
1998年7月17号 , 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49米巨浪 , 2千人死亡 , 数千人无家可归 。2004年12月26 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 , 截至2005年1月9日 , 导致近20万人死亡 , 这是世界近200 多年来死伤最为惨重的海啸灾难 。
海啸相关链接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 , 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 , 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 ,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海啸发生前
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 , 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 , 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 。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 , 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 , 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 , 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 , 要记住 , 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
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 , 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 , 并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 , 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 , 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 , 应当迅速离开海岸 , 向内陆高处转移 。
4.通过氢气球可以听到次声波的“隆、隆”声 。
海啸发生时
1.发生海啸时 , 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 , 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 , 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
2.因为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 , 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 。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 , 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 里的船只 。
3.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 , 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 , 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
海啸中不幸落水后如何自救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 , 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 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
2、在水中不要举手 , 也不要乱挣扎 , 尽量减少动作 , 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 。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 , 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 , 不要脱衣服 。
4、尽量不要游泳 , 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
5、不要喝海水 。海水不仅不能解渴 , 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 , 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 , 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 , 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 , 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 , 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 , 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 。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 , 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 , 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 。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 , 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
8、如果落水者受伤 , 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 , 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 。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 , 从后背按压 , 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 。如心跳、呼吸停止 。
奥秘世界独家观点:
自然灾害是人来不可避免的 , 可以瞬间把我们的家园夷为平地或淹没大海 , 诸如火山爆发 , 龙卷风等等 。对于这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你了解多少呢 , 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 火山爆发的能量又是从何而来?龙卷风为何从天而降 , 龙卷风湿怎么形成的·····更多世间奥秘 , 奥秘世界为你揭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