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里的故事》之“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豫剧中有一著名剧目叫《狸猫换太子》 , 据说该剧已被河南省非遗中心列为省级非遗保留传统剧目 , 足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

《宋史里的故事》之“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八十年代的豫南农村起戏多 , 人们看戏的热情也高 , 跑十里八里去看场戏很正常 。《狸猫换太子》就是戏子演不烦、观众看不够的传统经典剧目和看家戏 , 历史悠久 , 流传甚广 。
《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 , 故事梗概是:北宋真宗时期 , 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 , 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妃所生婴儿 , 然后污蔑李妃产下妖孽 , 李妃随即被打入冷宫 , 后流落民间 。真宗赵恒死后 , 仁宗赵祯即位 , 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 。途中 , 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 , 李妃最终得以与仁宗皇帝母子团圆 。因故事脍炙人口 , 被改编成京剧、评剧、湘剧、潮剧、秦腔等多个剧种 , 后人竞相传颂 。
所有的文学作品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 戏曲也一样 。文学艺术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 , 才能有广泛而持久的生命力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和真实历史高度吻合 , 故事里的“太子”正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只不过剧中包公断案、母子相认的情节完全是后人杜撰 , 与史实并不相符 。
真实的情况是:这件事和包青天毫无关系 , 仁宗皇帝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 其生母李娘娘直到死也没有等到母子相认的那一天 。戏曲里的情节不过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朴素而又善良的主观愿望 。“逮不住奸臣不刹戏” , 群众遇到冤屈就会想到包青天 , 而包青天也是无所不能 , 几乎“包治百病” , 可以洗刷人世间所有的冤屈 。
(二)北宋有宋仁宗 , 南宋有宋孝宗 。一个“仁至义尽” , 一个“孝感天下” , 都是实至名归 。这两个皇帝的仁孝故事 , 都十分感人 。
宋仁宗的“仁”能仁到什么程度呢?他身为皇帝 , 亲自批阅所有关于国计民生的奏章 , 丝毫不敢自我放松 。不贪吃珍馐美味 , 穿的衣服都是用普普通通的布料制成 , 经过多次洗涤早就不鲜艳了 , 连宫女们都忍不住偷笑 。吃饭时发现食器之中有虫子 , 掩盖着不让人看到 , 怕有人因此而获罪 。
有一次他深夜批阅奏章 , 饥饿难耐 , 想吃烤羊肉 , 身边工作人员正要去通知御膳房 , 却被他阻止了 , 因为如果皇帝经常吃夜宵的话 , 御膳房肯定会多杀一些羊备用 , 这就会造成滥杀和浪费 。宋仁宗不忍心这么做 , 宁肯自己挨饿 。
还有一次 , 宋仁宗在御花园散步的时候左顾右盼 。嫔妃问他怎么了 , 他不说话 。回到宫内 , 他才说:渴坏我了 , 赶紧拿水来 。嫔妃又问:刚才在御花园你为什么不喝水?宋仁宗说:我看半天没发现管事的人 , 如果我问了 , 他们不就要受到惩罚了吗?堂堂的皇帝能如此体谅下人 , 翻遍中国历史也找不出第二个 。
每逢有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 , 宋仁宗就在内殿里祷告上天 , 赤脚而立愁眉不展 , 直到灾情过去才放下心来 。他认为 , 一定是自己有失德行为才导致上天的惩罚 , 因此时时不忘躬身自省 。
宋仁宗天性宽容 , 仁义治国 。他在位时期 , 政治清明 , 崇文尚教 , 优抚厚待士大夫 , 促进刚毅正直士风的养成 。他在位时间长达42年 , 是整个两宋18位皇帝当中 , 在位时间最长的 。
(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 出身却写满了故事 。
宋仁宗名叫赵祯 , 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 , 不过在他出生之前 , 他的五个哥哥已先后夭折 , 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而这时的宋真宗已经年过四十 , 却还没有接班人 , 他能不急吗?刘贵妃虽然很受宠 , 无奈她的肚皮不争气 , 一直没有怀上龙种 。
这个时候 , 正牌的郭皇后去世 , 刘贵妃对“皇后”之位动了心 , 然而她知道 , 自己虽然很是受宠 , 没有儿子却是她的硬伤 , 如果能有个儿子的话 , 竞争皇后的胜算就会更大一些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 , 她终于想出了一个移花接木 , 也就是借腹生子之计 。刘贵妃故意让自己的侍女李氏用美色去打动赵恒 , 让李氏去做皇帝的司寝 。
刘贵妃的目的很明确 , 自己生不出儿子 , 就让李氏代替她去生 , 等李氏生下儿子之后 , 再抱过来据为己有 , 变成自己的儿子 。这是她瞒天过海、借腹生子的全盘计划 。
李氏不仅年轻漂亮 , 而且性格温和、善解人意 , 果然不负刘贵妃所望 , 很快就怀上了龙种 。公元1009年 , 李氏孩子出生 。赵恒42岁中年得子 , 大喜过望 , 给这个新生婴儿取名“受益” , 并晋封李氏为才人 。
这个“受益”后来改名叫赵祯 , 他就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
刘贵妃并没有将这个婴儿留在李才人的身边 , 而是很快抱过来据为己有 。同时刘贵妃严厉地告诫宫中的宫女太监 , 就说孩子是她自己生的 , 谁要是说漏了嘴 , 后果自负 。
刘贵妃所说的后果是什么 , 这些宫人们心里都很清楚 。除了杀头 , 没有第二种可能 。以刘贵妃的政治手腕 , 她绝对能干得出来 。再加上宋真宗赵恒对此事明明知情 , 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放任刘贵妃去做这些 。皇帝都不说 , 其他人谁敢说呀 , 谁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呢?
从此以后 , 赵受益的身世就成了宫中一等机密 , 任谁也不敢提这事 。
李才人向来性格温和 , 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刘贵妃抱走 , 心里虽然很不高兴 , 却慑于刘贵妃的权势 , 丝毫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的情绪 。她很清楚 , 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 , 不仅会给她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 而且还可能危及儿子的安全 。因此 , 李才人也将这个秘密深深埋在了心底 , 绝口不提儿子的事 , 一切就像没发生一样 。
刘贵妃自己生不出儿子 , 却堂而皇之地当上了皇子赵受益的“生母” 。并最终如愿以偿 , 因“生子”有功 , 被立为皇后 , 继位中宫 。
后世之人不齿刘贵妃的所作所为 , 将这段故事演绎成匪夷所思的“狸猫换太子” , 并说这件事是宦官郭槐一手操办的 , 包拯三审郭槐 , 终使得仁宗皇帝寒窑认母 。
(四)公元1022年 , 宋真宗赵恒辞世 , 13岁的赵祯继位 , 即宋仁宗 。
皇帝还没有长大 , 一个13岁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军国大事 , 他的“生母”刘皇后摇身一变 , 成为刘太后 , 垂帘听政 , 掌握了大宋帝国的最高权力 。她也成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
公元1032年 , 仁宗皇帝已经23岁了 , 不过他虽然贵为皇帝 , 却一直不知自己的真实身世 , 因为刘太后仍然大权在握 , 没有一个人敢告诉他事实真相 。这一年的二月 , 皇帝的生母李才人病重 , 刘太后下诏把她晋升为宸妃 。李宸妃不久就一病而逝 , 而此时的宋仁宗却仍然被蒙在鼓里 。
刘太后本来想将李宸妃以普通宫人的身份治丧 , 宰相吕夷简却在此刻暗暗提醒刘太后:“如果太后想保全刘氏娘家后人 , 就必须厚葬李宸妃 , 该有的礼节 , 一样都不能少 。”
一语点醒梦中人 。刘太后本来就是个冰雪聪明的人 , 吕夷简轻轻一点 , 她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 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当即决定 , 按照宰相吕夷简的意见 , 厚葬了李宸妃 。
公元1033年三月 , 民间花鼓女出身、凭借美貌与智慧实现命运逆袭的刘娥刘太后 , 终于寿终正寝 , 紧随李宸妃而去了 。
刘太后一死 , 后事还未办理 , 仁宗皇帝的身世就已经大白于天下 。皇帝的身世 , 由他的皇叔 , 八王爷赵元俨亲口告诉了他 。这个八王爷 , 就是戏曲中“八贤王”的原型人物 。赵祯虽贵为天子 , 竟然被蒙骗了二十多年 , 生母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认 , 更谈不上尽孝了 。如今生母已逝 , 赵祯不由得悲伤大哭 。
宋仁宗赵祯在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下 , 耐着性子处理完刘太后的后事 , 立即驾临洪福院看望他死去的生母李宸妃 , 祭拜之后 , 命人开棺 。
【《宋史里的故事》之“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棺材打开了 , 棺内注满了水银 。李宸妃身穿皇后冠服 , 安详地躺在里面 。由于有水银的保护 , 皇帝的生母就像睡着了一样 , 容颜栩栩如生 , 保存得非常完好 。赵祯见生母身着皇后的服饰 , 神态安详 , 这才心中稍安 。这一幕 , 足可见宰相吕夷简眼光之英明远见!
赵祯虽然再次厚葬生母于永定陵 , 但并没有冲淡他对母亲的无限愧疚 , 况且他本来就是一个至仁至孝的皇帝 , 他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母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 。最终 , 他将生父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入太庙之中 , 而专门另建一座奉慈庙 , 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 , 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 , 生母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
奉慈庙的建立 , 最终确立了赵祯生母李氏的地位 , 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 成为大宋帝国名副其实的掌舵人 。
至此 , “狸猫换太子”的真实历史故事也终于有了结局 。
(五)现实生活中 , 总会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世最坎坷 , 自己的故事最励志、最感人 , 自己才是人世间最为不幸的那个人 。其实 , 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想一想 , 连皇帝的身世都能如此坎坷 , 你那点身世又能算什么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美丽传说 , 多少儿女情长 , 连同那多少刻骨铭心的爱与怨、伤与痛 , 都终将消失在茫茫无际的历史烟云中 。时间会荡平人世间一切的不幸与哀伤!
每个人的出身都无法选择 , 与其责怪出身 , 不如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人生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