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

艾叶,中药名 。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 。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 。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 。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 。瘦果长圆形、无冠毛 。花期7-10月 。

艾叶

文章插图
艾叶
艾叶的功效和作用1、无论是新鲜的艾草还是干艾草用水煮沸洗澡有祛湿排毒的功效,对于各种皮肤瘙痒有意想不到的治疗作用 。
2、端午节人们弄几支艾草插在门上面或者门旁的缝子里,一说为纪念爱国诗人,实际上艾草的气味可以祛除各种害虫,有的是极其微小的虫 。
3、有人用干艾熏蒸疼痛处或者身体的生疮处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医用艾疚,就是用干艾治成的艾柱点燃后对准穴位,用艾火熏烤,成为理想的副作用很小的治疗方法 。例如,泌尿系统的疾病就可以通过熏蒸人体涌泉穴的办法治疗 。干艾的熏蒸有很多种办法,做成圆柱形的艾柱是其中一种,也可以把一把干艾直接放在患处的下放点燃熏蒸 。
4、新鲜艾草可以切碎和面一道做成窝头或者叫做清明团子,清新可口,南方一带清明前后做的清明果含有艾草物质,深受人民的喜爱 。但是使用艾草不宜过多,以防其中的有毒成分过量 。不管是新鲜艾草和干艾草煮沸后的茶水是可以适量食用的,有排毒通气的作用 。
艾叶的药用价值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
1、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补缺肘后方》)
2、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 。(《卫生易简方》)
3、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草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 。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4、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草(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圣济总录》香艾丸)
5、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草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艾叶

文章插图
艾叶
6、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草煎服 。(《圣惠方》)
7、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草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 。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妇人白带淋沥艾草(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 。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 。(《本草汇言》)
9、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草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肘后方》)
10、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 。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 。(《纲目》)
艾叶

文章插图
艾叶
艾叶的副作用一般艾叶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但是对于过敏的人,还是不建议使用的 。长期使用艾叶,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艾叶油能明显抑制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对心率的影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浓度加大可使心搏停止 。野艾煎剂可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孕妇慎用 。
艾叶的使用禁忌1、本草纲目:“……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 。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性寒有毒,误矣 。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 。夫药以治病,中病即止 。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与,于艾何尤?……”
2、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3、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本经逢原》
4、近世亦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本草图经》
5、“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 。止者宜生用,取其辛开以疏之壅,然温升之性,必与上溢之症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叶、荷叶、生地之清肃下降者为主,而以佐以艾叶之辛温,欲其同气相求,易于桴应,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则以里寒泄泻而言,辛温升举,固其所宜 。下部疮,则湿热生虫之恙,苦温燥湿,又能杀虫,是其专职 。妇人下血,则中气虚寒,下焦无摄纳之权,以致血行失道貌岸然,无故妄下,《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固阴和阳,是其正治,非血热妄行之下血也 。生肌肉者,虚赢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温养之,则气血旺而肌自丰;亦有溃疡气血两虚,阳和不运,则新肌不长,艾能温煦以和脉络,而肌肉易长,若热多烁液者,非其治也 。”《本草》
6、服用艾叶煮的水剂500毫升左右中毒 。《中华内科》艾中毒,王炳森,1955 。
7、艾叶中的挥发油,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热潮红,口服对胃肠可产生刺激性,吸收后经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发生中毒性黄疸型肝炎 。对中枢神经系统最显著的作用,是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惊厥 。由于神经反射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损,可使子宫充血、出血等 。一般在一次服用艾叶20~30克,即可引起中毒 。《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丁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94
8、阴虚血热慎用 。内服过多可产生咽喉干燥,恶心,并头疼耳鸣,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 。孕妇服用不当,可导致子宫出血及流产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宋立人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艾叶522页 。
【艾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