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的由来

【高跷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采摘树上野果,在腿上绑两根木棍增加身高,这是高跷的最初形式 。春秋战国时,喜玩跷技的艺人游走各国,高跷已发展成一项杂技艺术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 。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 。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北京称为“高跷会” 。黄河流域则称“扎高脚”,有文跷、武跷之分 。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 。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