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诊断原理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 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 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 诊, 诊察了解;断, 分析判断 。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 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 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
【中医诊断学的诊断原理】 
诊断原理
1.原理介绍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 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 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
 
中医学认为,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 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 因此, 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 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 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 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 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 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 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 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 用之不殆 。 ”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 应当采取知己知彼, 从外测内, 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 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 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 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
 
2.司外揣内
外, 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 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 由于“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 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 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 。 ”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 观察外部的表现, 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 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 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 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 。 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 斯以知其内 。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 ”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3.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 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 微, 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 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 见微知著, 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 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通过微小的变化, 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
 
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 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 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各有部分 。 ”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 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
 
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 《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 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 一直沿用至今 。
 
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 又为脾胃的外候, 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 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 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