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正统地位如何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历程简述


儒学正统地位如何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历程简述

文章插图
1、汉武帝时期 , 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 , 以法家路线为辅助 ,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 ,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 , 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 , 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 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
2、西汉前期 , 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 , 以退为进 , 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 , 试图达到无为而治 。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 , 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 , 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 , 除黄老之学外 , 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 , 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 。元光元年(前134年) , 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 , 思想统治 , 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 , 而“今师异道 , 人异论 , 百家殊方 , 指意不同 ,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 因此他建议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 皆绝其道 , 勿使并进 。”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 , 受到汉武帝赏识 。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 , 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
3、建元五年(前136年) , 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 , 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 , 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 , 史称“抑黜百家 , 表彰六经” 。元朔五年(前124年) , 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 , 在长安兴办太学 , 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 , 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武帝改造选官制度 , 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 , 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 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 。
【儒学正统地位如何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历程简述】4、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 , 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 , 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 , 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 。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 , 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 , 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