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仑紫瓜到草鳖甲,从不同名称看茄子的前世今生

【从昆仑紫瓜到草鳖甲,从不同名称看茄子的前世今生】茄子古称伽子,它是茄科茄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茄果类蔬菜,以嫩浆果供食用 。
茄子起源于亚洲热带地区,古印度是其最早的驯化地域 。传说茄子是经由暹罗(今泰国)引入我国的 。一般认为我国关于茄子的记载始于晋代嵇含(263-306)的《南方草木状》 。然而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栽培茄子了 。
两千多年来,人们依据其食用器官的形态特征、品质特性、功能特点,以及弓入地的地域特色等因素,结合运用拟人、拟物、比喻、谐音、讳饰、音译、用典或别解等构词手段,先后给茄子命名了 20多种不同的称谓 。

从昆仑紫瓜到草鳖甲,从不同名称看茄子的前世今生

文章插图
昆仑紫瓜茄子的“茄”在我国古代原读“加”用来专指荷梗 。先秦古籍《尔雅》就有“荷,……其茎茄”的释文 。到了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开始有关于“种瓜作瓠,别茄披葱”的著录,说明早在公元以前,起源于亚洲热带地区的茄子已在我国被驯化成为果菜类蔬菜了 。同一时代的扬雄(前53-18)也在其《蜀都赋》中写道:“盛冬育笋,旧菜增伽 。”从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蜀中业已引入叫作“伽”的新型蔬菜,其果实则被称为“伽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种蔬菜的命名无论是直呼“伽”,还是借用“茄”,它们的读音都和现今茄子的“茄”相同 。实际上这都和古印度的梵文“伽”密切相关 。另据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蔬菜门》介绍,隋炀帝(604-618年在位)时曾改茄子为“昆仑紫瓜”,此外还有昆仑瓜、昆仑紫苽、昆仑奴和昆味等别称 。这些以“伽”和“昆仑”及其简称“昆”来命名的现象,都反映了茄子原产地或引入地的地域特色因素 。古时我国曾把现今的中南半岛以及南洋诸岛泛称为“昆仑” 。从南北朝时的南朝到隋唐时期,人们常以“昆仑”作为标识,命名来自该地区的物品,比如把南海诸国的商船称为“昆仑舶”,把来自扶南(今柬埔寨)的雄黄称为“昆仑黄” 。那么在隋代把茄子称作“昆仑紫瓜”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认为“昆仑”在这里指黑色,似乎不够准确 。
茄子茄子的称谓又见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以及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多种古籍 。到了明代,李时珍把茄子列入《本草纲目·菜部》中果菜类的首位 。“茄子”的称谓最终成为正式名称 。
茄子的浆果果实呈卵圆、圆至长筒形,皮色红紫、黑紫、绿或绿白 。印度古代梵文中的茄子 vavtaka 或者varta均为“圆形”义,其读音与现代我国的藏语音译名称“塔勇”有相近之处 。以其紫皮短身等形态特征因素比照我国固有的瓜类蔬菜或常见的事物命名,除上面提到的“昆仑紫瓜”以外,还得到矮瓜、茄瓜、茄包和茄房等别称 。
膨亨与落苏古人把腹部肥硕的将军肚称作“膨亨”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曾在一首题为《谢送银茄》的诗中吟道:“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坝里紫膨亨!”“坝”音“罢”,指堤 。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茄子比作大腹便便的紫衣使者 。从此之后茄子又增加了“紫膨亨”的雅号 。茄子还有落苏、落酥和酪酥等别称,据说那是因为避讳的缘故 。原来从唐末到五代初期统治江浙地区二十多年的吴越王钱镠(音留)(907-932年在位)有一个跛足的爱子,由于“茄”与“瘸”谐音,百姓怕犯忌讳,改称茄子为落苏 。实际上早在唐朝中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就已把茄子称为“落苏”了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还记载作者自己在吃“伽子”(即茄子)时,曾向工部员外郎张周封问起相关的故事,张周封回答说:“伽子”一名落苏 。可见唐代把茄子称为落苏已为常事 。吴越国民为了避讳只是在茄子诸多的又称中选择了落苏而已 。“落苏’是酪酥的谐音,意思是说熟食茄子的嫩果就像品尝酪酥那样绵软可口 。酪酥还可写成“落酥” 。
草鳖甲茄子可供炒、煮、煎、炸或腌渍、干制食用,所以又得到茄菜的别称 。此外茄子还有降低胆固醇和增强肝脏生理功能等多种保健功效 。《本草纲目》说,由于茄子和鳖甲同样具有治疗寒热病症的功效,医家还给茄子赠送了“草鳖甲”的誉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