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润安论阿胶

《本经疏证》的作者邹润安(1790-1845))论药常以《本经》记载的药物主治为依据 , 深入到仲景使用该药的各个方剂中去寻根究源 , 探寻其所适应的病机 。 故“每缘论药 , 竟自论方 , 并成论病” , 务必疏明药性之所以然 。 其论阿胶者亦然 。
 
据《本经》记载:阿胶味甘平 , 主心腹内崩劳极 , 洒洒如疟状 , 腰腹痛 , 四肢酸疼 , 女子下血 , 安胎 。
 
首先 , 邹润安明确地提出了阿胶的主治功效或其所适用的病机是“能浚血之源 , 洁水之流” , 这是其他的任何一位医家所未曾讲到的 。
 
“浚”者 , 疏通也 , 疏导也;“洁”者 , 化浊为清也 , 使洁净也 。 邹氏认为 , “所谓心腹内崩劳极 , 洒洒如疟状者” , 皆因“生血之所 , 气溃败以不继 , 血奔溢以难止 , 内则五脏之气不凝 , 外则经络之血不荣” , 而阿胶“则仗其取肺所主之皮、肾所主之水 , 以火煎熬 , 融洽成胶 , 恰有合于膻中火、金、水相媾生血之义 , 导其源而畅其流 , 内以充脏腑 , 外以行脉络也 。 ”这就是说 , 阿胶的炼成 , 本身就与人身火、金、水相媾生血之义相似 , 故作药则有同气相求之妙 。 但它又不是直接补血的 , 而是治因“水浊于中(按:水浊皆因热或挠动所致) , 则滓停于四畔及洼坎不流之处 , 所谓腰腹痛、四肢酸痛者” 。 他说 , 阿胶“取气薰津灌之皮 , 假水火烹炼成胶 , 胶成之后 , 随亦水消火熄 。 恰有合于澄水使清 , 各归其所” 。 在此 , 邹氏是用象思维来解释药性 。 由此看来 , 阿胶的功效 , 与其炼制的材料及过程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 这是不可不论及的 。 阿胶与其他天然药材比较 , 的确有其特异之处 。
 
其次 , 为了阐明阿胶要如何应用才能得当的问题 , 邹润安通过对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有阿胶的诸多方剂 , 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
 
邹润安自问自答:“何者为用阿胶确证?”缘渴乎?非也 , “五苓散无阿胶 , 亦能治渴” , 还有温经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炙甘草汤证 , 皆不言渴 。 又为不得眠乎?亦非也 , 以栀子豉汤、酸枣仁汤皆可治失眠 , 但皆不用阿胶 。 他又问:“黄连阿胶汤证 , 无湿在中 , 何以用芩连?黄土汤证 , 无湿在中 , 何以用白术、附子、甘草、黄土?”他认为 , 前者是由于“火燔于上 , 有湿不足以济之” , 后者是“湿郁于上 , 有火不足以宣之” , 故“阿胶随芩连 , 是化阴以济阳;随术附是和阳以存阴” 。
 
他还认为 , 仲景在鳖甲煎丸中用阿胶 , 是用它挽留(或防止)紫葳、牡丹、桃仁、虫通血之过当;在薯蓣丸中用阿胶 , 是用它带领(或疏导)四物汤等药以和血 。 经云:人卧则血归于肝 。 邹氏认为 , 血不归肝者有三种原因:一是肝血沽涩 , 二是血为火扰 , 三是有化血之物 , 停而不化 , 反致无血归肝者也 , 此则为阿胶之所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