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春草木深上一句的意思 城春草木深什么意思

【城春草木深上一句的意思 城春草木深什么意思】

城春草木深上一句的意思 城春草木深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译文:
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 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 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 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 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 杜甫身陷长安, 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 触景生情, 满怀悲愤 。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 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 。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 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 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 但是被叛军俘虏 。 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 。
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 到凤翔见到肃宗, 肃宗很高兴, 封他为左拾遗 。 故杜甫世称“杜拾遗”, 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 。 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 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 。 关于“国破”的解释, 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 。 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 。 “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 。 “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 常被引用, 有“黍离之悲” 。 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 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 即泪溅花、心惊鸟 。 倒装的表达效果, 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 花、鸟与人一同伤悲 。 三月, 本是百鸟归来之时, 因为战争却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平常所见皆是离别, 正与候鸟归来形成自然反差 。
颈联前半句“烽火连三月”:表示战争就没停止过, 以“烽火”代指战争;三月不是三个月, 而是阳春三月, 烽火连月亦有连年之意, 不仅指三个月 。 “家书抵万金”之句, 表明杜甫还可与家人互通书信 。 肯定是杜甫先给家人写信, 家人再回信 。 杜甫因为官太小, 只是一个兵曹参军八品官, 叛军并没对他格外重视, 行动也相对自由, 可以写信, 后来更可以逃出长安 。 在战乱之中, 真正可以称得上“平安二字值千金” 。
尾联前半句“白头搔更短”:时年杜甫仅四十六岁, 但已是满头白发, 且越搔越短少了 。 古人寿短(杜甫只活了五十九岁), 大凡四十以上常自称白头、华发 。 “搔”字, 今人一般用作“挠”字 。 “浑欲不胜簪”:古人弱冠之年, 盘头, 头发挽起用簪子固定, 较正规的佩冠戴冕, 有成语冠冕堂皇、堂而皇之、衣冠楚楚等 。
通读全诗, 首联激昂, 尾联平淡, 这是杜甫诗的一个通病 。 杜甫律诗, 大都开篇很好, 但常有虎头蛇尾之感 。 且簪与深、心、金并不押韵, 也许在唐代簪并不读作zan,也未可知 。 此诗收入《唐诗三百首》五律卷 。
《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五律10、七律13, 许多律诗尾联都写到个人情感, 致使气势变弱, 如《登岳阳楼》《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月夜》《宿府》《登高》《野望》 。 在这方面, 李白诗中的个人情感隐藏得很好, 不直抒胸臆, 意境略高于杜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