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炙肚脐后的排湿反应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艾炙肚脐后的排湿反应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文章插图
艾炙肚脐后的排湿反应
1.艾灸后肚脐眼出水 艾炙肚脐后的排湿反应,首先就是肚脐眼出水了 。
艾灸出水表示身体寒湿过重,有於堵 。另一方面也说明你的身体灸感还不错,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更好的效果 。一开始可以早晚灸两次,好转后每周2-3次即可 。
2.艾灸后想要小便 许多人在艾灸之后会很想要小便,这也是身体排湿的一种反应 。
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为了避免上火,通常是由上往下灸,而制成艾条的主要成分是艾草,艾草性辛温,有通经络、逐寒湿的功效,在艾灸的过程中能够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促进体内湿气从膀胱中排出 。
3.艾灸后想要大便 一些人在艾灸肚脐之后还会很想大便,并且排的比较顺畅,而大肠也是身体的排湿器官,这也说明身体在排出湿气 。
艾灸肚脐眼对女人好处
1.健脾和胃,生清降浊 艾灸肚脐眼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 。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 。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艾灸肚脐眼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 。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 。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 。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证 。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 。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
5.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脐灸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 。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
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 肚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 。艾灸肚脐眼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可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
艾灸肚脐眼的副作用
1.艾灸肚脐眼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比如说脐部有损伤或发炎者,是要禁止艾灸肚脐眼的,以免引起炎症加重 。
2.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艾灸肚脐眼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1.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
2.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