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发生锈病的防治技术有哪些?

【【防治】小麦发生锈病的防治技术有哪些?】

【防治】小麦发生锈病的防治技术有哪些?

文章插图

小麦锈病
河南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锈病发生 , 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 现将有机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有机小麦锈病的种类及为害症状:
有机小麦锈病 , 又称黄疸病 , 可分为条锈、叶锈、杆锈三种类型 , 锈病是气传性病害 , 可随风向麦区进行远距离传播为害 。
条锈主要为害有机小麦叶片 , 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 , 鲜黄色 , 孢子堆小 , 长椭圆形 , 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 , 叶鞘和茎秆上少见 ,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 , 桔红色 , 孢子堆中等大小 , 圆形至长椭圆形 , 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 , 偶尔穿透叶片 , 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 , 也可为害穗部 。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 , 深褐色 , 孢子堆大 , 长椭圆形 。 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 , 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 , 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
2、有机小麦锈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条锈菌夏孢子单胞 , 球形 , 表面有细刺 , 鲜黄色 , 孢子壁无色 , 具6~16个发芽孔 。 冬孢子双胞 , 棍棒状 , 顶部扁平或斜切 , 分隔处稍缢缩 , 褐色 , 上浓下淡 , 下部瘦削 , 柄短有色 。
叶锈夏孢子单胞 , 球形或近球形 , 表面有细刺 , 橙黄色 , 具6~8个发芽孔 。 冬孢子双胞 , 棍棒状 , 暗褐色 , 分隔处稍缢缩 , 顶部平 , 柄短无色 。
秆锈夏孢子单胞 , 长椭圆形 , 暗橙黄色 , 中部有4个发芽孔 , 胞壁褐色 , 具明显棘状突起 。 冬孢子双胞 , 棍棒状或纺锤形 , 浓褐色 , 分隔处稍缢缩 , 表面光滑 , 顶端圆形或略尖 , 柄上端黄褐色 , 下端近无色 。
3、有机小麦锈病发病特点:
锈病喜湿 , 在下雨 , 结露 , 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 。 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 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 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 , 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 , 萌发产生芽管 , 沿叶表生长 , 遇到气孔 , 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 , 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 , 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 , 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 , 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 。 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 , 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 , 夏孢子繁殖很快 。 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 。
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 , 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 。 一般来说 , 秋冬、春夏雨水多 , 感病品种面积大 , 菌源量大 , 锈病就发生重 , 反之则轻 。
4、有机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有机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 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 可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小麦品种 , 如冬小麦“伊农18号” 。 在新源县乡镇的同一地块内种植的“新冬18号”、“伊农18号”2个品种中 , “新冬18号”发病重、发病面积大 , 而“伊农18号”只有点片发生 , 表现出很强的抗病性 。
4.1.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 , 消灭自生麦苗 , 减少越夏菌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