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 , 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 , 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 , 必问饮食居处 , 暴乐暴苦 , ……” 。


公元二世纪 , 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 , 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 , 作为复诊的参考 。 公元三世纪初 , 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 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 , 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 与此同时 , 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 , 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 是中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 既阐明脉理 , 又分述寸口 , 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 , 对后世影响很大 。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 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 唐代孙思邈认为 , 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 ,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 , 血脉营卫之通塞 , 固非耳目之所察 , 必先诊候以审之 。 ”
 
宋、金、元时期 , 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 ,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


金元之世 , 专攻诊断者 , 颇不乏人 。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 。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 。 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 , 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 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 。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


明清时期 , 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 ,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 四诊的研究 , 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 。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 , 摘取诸家脉学精华 , 详分27种脉 , 编成歌诀 , 便于诵习 。 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在舌诊方面 , 继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后 , 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 , 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 , 傅松元的《舌胎统志》等对察舌辨证多有研究 。 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和方法 , 便于实用 。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 , 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 传忠录》 , 特别是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 , 都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大法 。 明清重《伤寒论》 , 致力于六经辨证研究的约百余家 , 各有精避见解 。 如明初王初道的《医经溯洄集》、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等等 。 明清创温病的辨证 ,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卫气营血辨证 ,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 , 分别开创了对温热病病变表坎特征与转变规律的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