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贡菊主要病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贡菊主要病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贡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具有疏散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 不仅可作药用, 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冲泡饮料 。 近年来, 贡菊在歙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 但贡菊栽培中易遭受多种病害危害, 且发病日趋严重, 菊农往往识别困难, 防治力不从心, 直接影响了贡菊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 因此, 正确识别病害, 开展综合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

一、症状识别 。

1、霜霉病 。 以叶片发病为主, 叶柄、花梗、嫩茎亦能受害 。 叶片发病正面产生不规则褪绿斑, 淡黄色至淡褐色, 叶缘微上卷, 叶背面常有白色霉状物, 后期叶片枯死变褐 。 春季发生危害菊苗, 严重时往往造成死苗 。 9月中、下旬至10月份, 遇到低温多雨天气, 病害传播迅速, 易发生流行 。

2、黑斑病 。 主要危害叶片, 初为淡黄色圆形小点, 以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病斑, 后变黑褐色, 也有的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 。 病斑周围常有褪绿晕圈, 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 。 病斑上后期可看见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 下部叶片先发病, 逐渐向上蔓延, 叶片枯死发黑不脱落, 悬挂在茎杆上 。 每年梅雨季节, 病害扩展蔓延迅速 。 秋季多雨年份, 常造成病害流行 。

3、根腐病 。 发生初期须根和支根变褐腐烂, 并逐渐向主根扩展 。 主根发病后, 呈水渍状腐烂, 最终导致全株死亡 。 植株在发病初期不表现症状, 随着根系腐烂趋重, 出现萎蔫, 叶片变黄, 最后逐渐枯死 。 贡菊地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连作发病较重 。

4、病毒病 。 多表现出花叶症状, 病株心叶黄化或花叶, 叶脉绿色 。 也有的叶片暗绿色, 叶小, 叶缘、叶背呈紫红色 。 发病株易感霜霉病和黑斑病, 使叶片早枯 。 病害在田间传播主要靠蚜虫传毒 。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实行轮作换茬 。 一般要2-3年以上, 并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力较好、向阳地块栽培 。

2、培育无病壮苗 。 选择生长健壮、花朵大且多的植株留种, 培育无病壮苗 。 菊苗移栽前,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根处理 。

3、加强栽培管理 。 施足基肥, 合理密植 。 勤中耕除草, 促壮苗 。 后期增施磷钾肥、饼肥等, 提高植株抗病力, 促进开花整齐 。 雨后及时排渍, 降低田间湿度 。 发病初期, 结合打顶, 摘除病叶, 拔除重病株, 并集中毁灭 。 菊花采收后将植株地上部分及枯枝落叶清理干净, 带出田外, 集中烧毁 。

4、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 。 贡菊遭受地下害虫为害后, 易造成伤口, 有利于病菌侵入、传播, 发生根腐 。 因此, 要适时控制地下害虫为害以减轻发病 。 另外, 在贡菊生长过程中, 还要及时防治蚜虫, 减少传毒, 减轻病毒病发生 。

5、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 病害在气候适宜条件下, 发生很快 。 因此, 防治宜早, 以预防为主 。 防治霜霉病, 应在发病初期, 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防治黑斑病, 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 防治根腐病,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4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 。 防治病毒病, 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喷雾 。 每隔7-10天喷1次, 连防2-3次, 并且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 【【防治】贡菊主要病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