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夜宵顶流”小龙虾,如今卖不动了吗?

本文转自:人民网
夏天来了 , 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 。 叫上三五好友 , 在热闹闹的大排档 , 吃一桌热辣辣的小龙虾 , 这种热腾腾的“夏夜限定场景” , 相信许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 但相较往年的火爆 , 小龙虾在今年夏天似乎不再那么受到追捧 , 热度有所下降 。 前不久 , “年轻人为啥不爱吃小龙虾了”的话题还登上热搜 , 引发热议 。 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
几年前 , 小龙虾横扫各地餐桌和年轻人的朋友圈时 。 如今 , 小龙虾还是原来那个味儿 , 却为什么没那么“香”了?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消费场景的变化 。 小龙虾自带社交属性 , 往往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宠儿 。 很多人喜欢吃小龙虾 , 某种程度上享受的是那种沉浸式的食用体验 , 是和好友们一起“全神贯注剥壳、专心致志聊天”的过程 。 近年来 , 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 , 一些地方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 , 小龙虾的社交优势也受到影响 。 聚会的场景减少了 , 一起吃小龙虾的机会自然也变少了 。
曾经的“夜宵顶流”小龙虾,如今卖不动了吗?
而当“夜宵顶流”的光环逐渐暗淡 , 作为“网红美食”的小龙虾 , 身上的一些附加标签也逐渐剥落 , 好不好吃、值不值当重新成为更多食客的关注焦点 。 走红之后 , 一些餐馆小龙虾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 一盘分量不算大的小龙虾动辄卖到百元以上 , 让人直呼“吃不起” 。 一开始出于图个新鲜、赶个热闹的心理 , 消费者也许还乐意买账 , 但随着小龙虾走红的年头变长 , 人们的消费心态回归理性 , 性价比恢复在消费者决策中的主导地位 , 壳多肉少、价格高企的小龙虾的吸引力减弱 , 也就不足为奇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味蕾总是在寻觅新的刺激 , 人们探寻美食美味的道路可能没有止境 。 也正因此 , 餐饮市场上的网红美食好像一直处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 , 从火爆走向平淡 , 似乎是所有网红食品都要经过的发展历程 。 不过 , 小龙虾真的“失宠”了吗?可以从数据中窥见一二 。 一方面 , 根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 , 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46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221.95亿元 , 总体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 , 数据显示 , 2020年至2021年末 , 小龙虾餐厅的数量规模由6.5万家降至5.8万家 , 相关企业的新注册量也有所减少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相较于年轻人不再爱吃小龙虾的说法 , 不再那么热衷于去餐馆吃小龙虾的描述显然更为准确 。
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导演曾说 , 在小龙虾的“红色江湖中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 有人不变 , 有人求变” 。 一段时间以来 , 不少经营者积极应变求变 , 顺应消费场景的变化 , 迎合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 从价格实惠的小龙虾登上生鲜平台、进入直播间 , 到方便快捷的小龙虾预制菜走上餐桌 , 再到开发小龙虾汉堡、小龙虾披萨、小龙虾粽子等丰富吃法 , 这些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的探索 , 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样的选择 , 也为行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
更要看到 , 新花样、新形态固然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 , 但要在快速更迭的餐饮行业成为“常青树” , 离不开不断完善的产业链提供支撑 。 比如 , 小龙虾是一种季节性食材 , 具有货源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 , 这就需要通过创新繁育模式、推进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供销对接等方式 , 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 再如 , 当前预制菜等小龙虾加工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 但加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 , 须进一步升级加工工艺与装备 , 提升出肉率和产品的口感品质 , 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