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马铃薯的“雄心”,乐陵希森深耕盐碱地捧出“金疙瘩”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一粒马铃薯的“雄心”,乐陵希森深耕盐碱地捧出“金疙瘩”
喜“酸”的马铃薯如果种到盐碱地里会怎么样?
5年来, 一场马铃薯种业翻身仗, 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打响, 好消息也接连不断地传出来 。
6月29日, 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含盐量5‰的盐碱地上,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选育出的耐中度盐碱马铃薯新品系“Z1281”表现出色, 经“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实收测产, 亩产量达3032.47公斤, 创造了马铃薯在中度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纪录 。
成果背后, 是乐陵希森马铃薯育种团队扑在盐碱地里五年磨一剑的坚持, 也是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20年种业科技攻坚战的坚守 。
五年磨一剑, 盐碱地种出“高产薯”
一粒马铃薯的“雄心”,乐陵希森深耕盐碱地捧出“金疙瘩”
全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 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5亿亩, 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 。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东营拥有盐碱地面积340万亩, 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 。
曾经这里的土地犹如铺上了厚厚的白色晶盐, 几乎没有植物 。
“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 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 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 ”多年来, 越来越多的先驱者锚定广袤的盐碱地, 开始探索耐盐碱的新作物, 新品种、新技术成果斐然, 但在大田里进行耐盐碱马铃薯的品种选育和应用, 迄今在国内外仍接近于一片“无人区” 。 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将填补空白 。
“咱一个农业大国, 吃薯条、薯片、全粉还有变性淀粉都要进口, 盐碱地种土豆再困难再大也要做!”从盐碱地里长大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梁希森, 决心培育出一种能“喝盐水”的马铃薯, 造福同样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 。
2017年,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共同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 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 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胡柏耿带领近30人的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团队, 联合国内外18个科研机构, 收集6700余份不同的种子资源, 开始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协作攻关 。
一粒马铃薯的“雄心”,乐陵希森深耕盐碱地捧出“金疙瘩”
【一粒马铃薯的“雄心”,乐陵希森深耕盐碱地捧出“金疙瘩”】从常规育种到耐盐碱育种领域并不容易, “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 但在盐碱地里育种就像是‘矬子里拔将军’ 。 ”胡柏耿感叹, 这项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最难的就是没有育种的“材料”, 一切都从头开始 。 “我们刚在东营大田里育种时, 种植了300多亩地, 一亩地就是3500棵, 就活了几棵苗子, 植株小、叶片小, 一时看不到希望, 心情也五味杂陈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