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苦楝丛枝病发病规律与防治


苦楝丛枝病发病规律与防治该病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及江苏等地均有发生 。 发病严重的植株常枯死 。 除苦楝外 , 川楝亦感病 。

症状:发病初期 , 病株局部新梢顶端生长受抑制 , 节间变短 , 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 , 小枝丛生 , 重病株枝梢端部形成团状的丛生小枝 。 小枝上叶小 , 黄化 , 明脉 , 有的还有皱缩和斑驳等现象 。 进一步发展 , 病枝顶梢枯死 , 又不断交替增生丛生小枝 。 全株发病时 , 病株由上而下逐渐枯死 , 根部组织须根明显变少 。 病株春季发叶比健株推迟约1个月 。

病原:症状中的丛枝是由类菌原体(MLO)引起;黄化和枝枯是由木生杆菌(BLO)引起 。

发病规律:该病除了通过嫁接传染外 , 斑叶蝉(Erthoueuresp.)亦是传毒媒介昆虫 。 嫁接时枝接比皮接和芽接传毒容易成功 , 症状表现也快 , 病情也较重 。 叶蝉传毒 , 若虫比成虫传毒效率高且快 , 且叶蝉头数愈多传毒愈易成功 。

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伐除病株 , 集中销毁 。 ②药剂防虫:喷施乐果等杀虫剂 , 防治叶蝉的危害 , 以减少或杜绝叶蝉的传毒作用 。 ③选育抗病品种 。 ④用四环素类抗生素防治 , 可起到抑制病害 , 减轻病情的作用 。
【【防治】苦楝丛枝病发病规律与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