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刺槐花叶病


刺槐花叶病【分布及危害】北京及山东颇为常见 。 对幼树影响生长 , 导致矮生 。

【症状】叶面呈现不规则线条斑块 , 分布无定位 , 图案美丽 。 部分叶片变小 , 叶色变浅 。 如不细细观察 , 易被疏忽 。 叶腋不定芽萌发时 , 产生弱枝及小枝叶呈丛生状 。 发生在东欧 , 中欧或美国的 , 叶片变小 , 脉明 , 叶柄短 , 植株易受冻害 , 且常有多枝、黄化现象 。

发生于英国的花叶 , 呈斑驳状 , 叶扭曲 , 木材弯曲 。 病苗矮小 , 仅及健株一半 。 寄主为刺槐(Robiniapseudoacaci)及粘刺槐(R.viscosa) , 发病率约10% 。

【病原】洋槐花叶病毒(RoMV)的病毒粒子最早是1961年在匈牙利分离到 。 后来在南斯拉夫也有记录 , 认为属黄瓜花叶病毒CMV 。 报道的病毒粒子大小为40nm 。 用特殊方法纯化时 , 粒子圆形 , 直径27~28nm 。 可由蚜虫传毒 。

国内1981年有报道 , 病毒粒子直径为34nm 。 接种苋色藜 , 苗叶出现圆形、褪绿晕斑;在豇豆苗 , 则表现系统花叶 。 病毒钝化温度66~68℃ , 体外存活期57天 , 稀释终点10-4~10-5 。

病毒可机械接种 。 土壤不传毒 。 昆虫是介体 。 蚜虫(Aphiscraccivora)、桃蚜(Myzuspersicae)能非持久性带毒 。

此病毒的寄主范围甚广 , 在10科以上 。 在被子植物的自然感染症状 , 为系统花叶及叶片扭曲 。 苋色藜、茴藜、菜豆、番茄等可作为诊断寄主 。 繁殖寄主有心叶烟及普通烟 。

【防治措施】消灭蚜虫能减轻发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