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非洲菊病害防治


非洲菊(扶朗花)病害防治非洲菊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 。 花色多,四季常开 。 到70年代一跃而为世界名花,与唐昌蒲、玫瑰、康乃馨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切花” 。 国际国内市场十分畅销 。 非洲菊从开到谢,盆栽有7-10天,瓶插可保持5-6天 。 为害非洲菊的主要病害有非洲菊斑点病、非洲菊疫病 。

(一)非洲菊斑点病

该病是由菊叶点霉和非洲菊生叶点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带病母株分根繁殖时引致新株发病,分生孢子随雨水淋溅传播,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多雨易发病,25-30℃,湿度大发病重 。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生紫褐色至茶褐色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近圆形病斑,直径2-10㎜边缘暗褐色至紫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别于褐斑病 。 老病斑常开裂脱落,形成穿孔 。

防治方法(1)提倡实行2-3年轮作,与其他花卉倒茬 。 (2)选肥沃土壤栽种,使用保德生物肥和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注意增施磷钾肥,使土壤保持微酸性,如系碱性土须改良后再栽植非洲菊 。 (3)炎夏进入半休眠状态时,适当减少肥水,防其发病 。 (4)必要时叶面喷施1%磷酸二氢钾增强抗病能力 。 (5)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6)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翻土地,减少初侵染源 。

(二)非洲菊疫病

该病又称根腐病、根颈腐烂病 。 是由隐地疫霉和恶疫霉引起,

均属卵菌 。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到寄主上,从近地面的茎基部侵染,向下延伸到根部 。 也可由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花期受害重 。 发病初期地上部失水卷曲,而后萎蔫,易拔起,受害根变软,水渍状,变褐腐烂,皮层脱落,露出变色的中柱,具霉腥味 。 植株变为紫红色 。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

防治方法(1)该病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目前国内仅分布在浙江、广东、台湾等省,其它地区应防止隐地疫霉随种苗引进、调运传人,建议从无病地区引进种苗或组织培养种苗 。 (2)选用抗病品种 。 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鸡蛋黄”、“粉色”两品种发病重、抗性差 。 (3)精心养护 。 秋末冬初及时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 。 (4)发病重的地区提倡采用起垄栽植,有条件的采用避雨栽培法,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 (5)发病频率高的棚室土壤应进行消毒,杀死越冬的卵孢子 。 (6)发病前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地区可改用60%灭克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 该菌易产生抗药性,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杀菌剂要轮换交替使用方可见效 。

(三)非洲菊花叶病

症状叶呈花叶状,有时花瓣上也产生斑纹 。

病原物有黄瓜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 。

防治方法1、随时清除花圃及其周边杂草,及时用杀虫剂防治蚜虫 。 2、用10%磷酸三钠对切花剪等刃物消毒 。

(四)非洲菊根腐病

症状:此病和枯萎病的症状类似,但病部没有粉红色孢子堆 。 茎和根部出现水渍状软腐而变黑色 。 腐烂现象显著 。

病原物:隐地疫霉(PhytophthoracryptogeaPethy-.),属鞭毛菌亚门,孢子囊倒梨形,卵孢子黄色,球形 。 具有寄生性和腐生性,生长适温为2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