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潜伏期最长多久,鼠疫潜伏期最长几年


鼠疫在人体内的潜伏期是多长时间腺鼠疫多为2-5天,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至3天,曾经接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达9-12天 。
鼠疫的潜伏期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5日 。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
鼠疫的浅浮期一般是多久1. 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5日 。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 2. 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 。 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 。 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 。 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 3. “被老鼠要伤”最大可能会得狂犬病,一般不会罹患鼠疫 。
鼠疫的潜伏期是多少年鼠疫的潜伏期通常是1~6天,大部分会在2~3天出现症状,也会有个别情况在8~9天 。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 鼠疫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 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染疫动物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 。
接触传播是指人在宰杀、剥皮及食肉时接触染疫动物,病菌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 。 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飞沫,此时他人吸入时也可造成感染 。
扩展资料
防治鼠疫传播的措施:
鼠疫是古老的细菌性传染病,不接触不剥食染疫宿主动物,如旱獭、狐狸等是防止被鼠疫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 。 在疫源地工作生活中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通常都可以驱赶跳蚤 。
有过剥食病死动物的高危行为,或从鼠疫疫区旅游归来,如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规范治疗效果好 。 病人如能够早期就诊,并得到有效规范治疗,治愈率非常高 。
参考资料来源:

鼠疫的潜伏期是几天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 临床以腺鼠疫最多见,而肺鼠疫病死率更高 。
1、鼠疫潜伏期症状
鼠疫轻型仅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压痛,无出血现象;重者会休克、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 。 一般有呼吸道症状或发热者,就应该接受医疗观察 。
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 。 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 。 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 。 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
2、容易感染鼠疫的人群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 流行季节与鼠类活动(黄鼠与旱獭能带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关,南方多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则多起于夏秋而延及冬季 。 肺鼠疫以冬季为多 。
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