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蚜虫的防治及综合介绍


蚜虫的防治及综合介绍蚜虫-号称繁殖最快的昆虫蚜虫为瓜蚜 , 又称腻虫或蜜虫等 。 同翅目的1科 。 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 , 腹管管状的蚜虫 。 含107属2280种 。 分布遍及世界各地 。 中国已知260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 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

【形态特征】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 。 有时被蜡粉 , 但缺蜡片 。 触角6节 , 少数5节 , 罕见4节 , 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 , 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 。 眼大 , 多小眼面 , 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 。 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 。 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 。 腹管通常管状 , 长常大于宽 , 基部粗 , 向端部渐细 , 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 , 顶端常有缘突 , 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 。 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 。 尾板末端圆 。 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 。 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 。 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 , 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 。 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 。 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 , 罕见后翅变小 , 翅脉退化 。 翅脉有时镶黑边 。

【类型】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 , 体色为黑色 , 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 , 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 , 使细胞受到破坏 , 生长失去平衡 , 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 , 心叶生长受阴 , 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 , 甚至全株萎蔫枯死 。 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 , 滴落在下部叶片上 , 引起霉菌病发生 , 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 , 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

【繁殖】

本科蚜虫的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 。 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 。 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 , 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 , 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 , 春季孵化为干母 , 孤雌繁殖2或3代 。 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蚜转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数代至二十余代 , 秋末发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迁飞到第一寄主上 。 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 , 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 。 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 , 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 , 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 。 雌雄性蚜均无翅 , 有时雄蚜有翅 , 以受精卵越冬 。 许多种类或种以下的单元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 , 不出现越冬的受精卵 。 常造成寄主植物组织变形或变色 , 或节间变短 。 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 , 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 , 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 , 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 。 蚜虫的繁殖力很强 , 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 , 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 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 , 便开始繁殖 。 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 , 完成1个世代需10天 , 在夏季温暖条件下 , 只需4-5天 。 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 , 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 。 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 , 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