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中药多久可以吃饭,喝中药拉稀是在排湿气


喝完中药后多长时间不能喝水吃东西?熬中药和服用中药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 , 严禁用铁器 。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 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 , 一般药为30分钟 。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 沸后煎15-20分钟 。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 , 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 , 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 。 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 , 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 , 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 , 取药汁 , 微火煎煮 , 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 , 每剂煎二汁 , 早、晚各服一汁 , 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 , 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 , 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 , 防止受潮、变质 。 怎么熬中药 , 如何服中药?--ZT 怎么熬中药 , 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 , 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 , 加入清水 , 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 , 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 , 此步骤可略去) 。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 。 然后收至小火 , 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 , 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 , 温热服用 。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 , 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 , 以便药效均衡 。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 。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 , 而服之不得法 , 非特乏功 , 反而有害 。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 因此 , 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 , 分2-3次等量分服 。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 , 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 意在短时间内 , 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 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 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 , 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 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 , 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 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 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 , 让药慢慢溶化 , 缓缓咽下 。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 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 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 , 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 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 常用于寒证 。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 常用于热证 。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 , 观察药物效果 , 观察有不良反应 。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 , 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 , 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 , 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 。 如有胃病 , 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 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 , 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 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 , 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 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 , 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 。 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 , 既可食用 , 又当药用 。 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 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 , 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 , 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 , 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 总之 , 食物的正确选择 , 对提高药物的疗效 ,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 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 , 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 , 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 , 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