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槟榔黄化病的的防治方法


【常见问题】槟榔黄化病的的防治方法
【专家解答】

【防治】槟榔黄化病的的防治方法

文章插图

图:槟榔
一、黄化病的发生及危害
槟榔黄化病Yellowing lethal diease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缓慢降低槟榔产量的病害 。 最早出现于印度卡纳塔克邦的Malnad地区 , 在印度最高发病率达97% 。 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 , 造成大面积的槟榔减产和绝产 。 1982年槟榔黄化病最早发现于我国海南省屯昌县 , 目前已经蔓延至海南省琼海、万宁、琼中、定安、陵水、三亚等市县的成片槟榔园中 。 特别是近几年 , 随着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 从病区流出的病苗分布在全岛各主要种植区 , 已有大面积的槟榔园发病并遭砍伐 , 并有逐渐蔓延的趋势 , 对我国的槟榔种植、加工产业、园林绿化及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构成严重威协 。 目前该病在我国其他省市尚未见发病报道 。
二、发病症状
槟榔黄化病发病初期 , 在植株中下层2~3片叶片开始变黄 , 心叶变小 , 逐渐发展到整株叶片黄化;黄化叶片的末端慢慢焦枯并干裂 , 严重的造成树冠倒伏 。 部分病株树冠顶部叶片明显缩小 , 呈柬顶状 。 果实呈现出鲜艳的桔黄色 , 有时结有少量变黑的果实 , 但不能食用 , 提前脱落 , 常在顶部叶片变黄1年后脱落 , 留下光杆 , 最后整株死亡;大部分感病株出现黄化症状后5~7年即枯顶死亡 。
三、国内外的防治经验
国外防治黄化病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健康种苗的培育和抗(耐)病品种的选育上 。 印度大宗作物所(CPCRI)针对印度的4个主栽品种和一些杂交组合做了耐病性试验 , 选择培育了高耐病性杂交种Saigon X Mangala和Dwarf X Sumangala 。
印度在黄化病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 针对发病园的土壤状况、营养元素的平衡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 , 融配方施肥和化学防治为一体 , 有效地延缓和抑制黄化病的发生 , 很好地改善了黄化病病园状况 , 并大大提高了槟榔的收益率 。 印度曾采用电镜检测的方法对黄化病病原进行早期鉴定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罗大全等也对黄化病的鉴定、防治做过探讨研究 , 采用抗生素注射治疗 , 但效果不明显;最近几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黄化病病原的检测 。 海南省三亚市热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采用喷施36 降黄龙可湿性粉剂 , 同时 , 结合施用16虫线清防治媒介昆虫蜡蝉、椰心叶甲等 , 施用叶面肥果宝素增加植株营养 , 这些综合措施虽能短期内控制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发展 , 但施药区还有20.1 的病株出现 , 今后此病是否复发 , 需要进一步试验观察 。
四、综合防控建议
黄化病是当前槟榔生产上来势最凶、发病波及面最广、危害性最重、危险性最大、防治最艰难的传染性毁灭性病害 , 也是当今国际上尚未攻克的科技难题 。 为了尽快遏制槟榔黄化病大面积发生危害 , 确保槟榔产业健康发展 , 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
1、查
主要是详细调查槟榔黄化病对槟榔危害情况 。 一是调查清楚疫区的分布 , 按照轻重缓急划分疫区;二是调查槟榔发病园的发病程度 , 确定防范标准;三是定期检查槟榔园的发病情况 , 组织专业队伍 , 广泛发动群众 , 加强槟榔园的田间观察 , 做到“五不漏”(镇不漏村、村不漏片、片不漏园、园不漏块、块不漏株) , 一旦发现植株有类似病状出现 , 及时鉴定 , 及时上报 。
2、检
严格把握种果种苗检疫关 。 槟榔黄化病属慢性传播疾病 , 且其苗期潜伏期长 , 苗期染病植株同正常植株无异 , 因此从源头上控制较困难 。 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从病区采种育苗 , 调运种苗;有关部门应加强提高疫区农民防病意识 , 采取强硬措施禁止种果种苗的调运 。 针对目前种苗的调运处于无序状况 , 建议建立槟榔种苗中心 , 培育无病毒苗木 , 采取政府补贴 , 以低价向农民统一供苗 , 保证种苗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