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甘凉的参有哪些( 四 )



人参和西洋参的区别?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 又称四性 。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 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 另外还有平性, 即药性平和 。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 主治各种热证 。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 主治各种寒证 。
对于有些药物, 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 药物的寒、热、温、凉,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 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一般属于温性而上, 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 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 在治则方面,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 。 《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
此外, 还有一些平性药, 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 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 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
 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 实际上不止五种 。 但是, 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 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味相同的药物, 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 至于其阴阳属性, 则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 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 即辛散 。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 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 如麻黄、薄荷, 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 如木香、红花等, 都有辛味 。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 即甘缓 。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 主治虚证、痛证 。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 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 如饴糖、甘草等, 皆有甘味 。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 即酸收 。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 五倍子涩肠止泻 。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 即苦坚 。 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 泄的含义甚广, 有指通泄的, 如大黄, 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 如杏仁, 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 如栀子, 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 至于燥, 则用于湿证 。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 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 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 适用于后者 。 此外, 前人的经验, 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 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 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 即咸软 。 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 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 。 如瓦楞子软坚散结, 芒硝泻下通便等 。
五味之外, 还有淡味及涩味 。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 。 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 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 也有收敛固涩作用 。 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 如龙骨、牡蛎涩精, 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