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披麻戴孝,外甥戴孝的规矩


有家里人去世了 , 哪些人应该戴孝? 据传统 , 服丧孝服有辈份之分 , 不应弄错:
白布——死者同辈、外亲
麻布——子女儿媳;
萱布——孙侄甥
浅布——曾孙辈
黄布——玄孙辈
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 , 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成年人头配丧布改成的草箍 , 小孩戴帽状的包;男性穿草鞋 , 女性穿布鞋 。 孝球为男配左腕孝球 , 女结於发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蓝、青、黄四色 , 待除灵后依次换色 , 古时称为「换孝」 。 及至现今 , 一切已从简 。 主要看各地风俗不同,一般分为三天,七天,百天.

孝服尺寸规则每个地方风俗不大相同:
儿子儿媳的孝是一样的 , 闺女的孝是一样的 , 其余的亲人是一样的
儿子儿媳的孝:头戴孝冒 , 头系着6尺白布包头 , 包头从后边向前绕 , 把扣子系在脑门上 , 两边自然下垂;身上披14尺白布 , 用绳子系上 。 腿上系白布条 。
闺女的孝:不戴孝冒 , 白布包头也是六尺 , 直接系在头上活扣系在右边 , 身上披14尺白布 , 用绳子系上 。 腿上系白布条 。
其余亲人的孝:男的头戴孝冒 , 白布包头六尺活扣系在左边 , 身上一样 , 腿上不系白布;女的不戴孝冒 , 直接系白布包头 , 和闺女一样 , 但是裤腿不系白布 。
中国人在办丧事时 , 为何后人都要披麻戴孝? 民间要求亡者儿女需要重孝 , 亦即披麻带孝 。 中原幅员辽阔 , 各地多有差异 , 但"重孝"之说是一致的 , 即戴白布孝帽 , 穿毛边白大褂孝衣 , 腰束生麻 , 脚穿孝鞋 , 手持哀杖等 。
虽然一概名之"孝帽" , 但制式颇不相同 , 郑州一带男的是用一块方布折成 , 戴在头上 , 有的还在右额边塞一块白布或白纸 , 它相当于其他帽所垂的麻球 。
孝衣对襟 , 衣长及膝 , 无领有袖 , 无扣有带 , 腰束一批儿生麻 , 下穿白孝鞋 , 双亲死一 , 孝不煳严 , 双亲皆故 , 煳严 。 媳妇头顶孝布 , 一般长约三尺 , 宽约六寸 , 从额前绕过 , 系于脑后 。
上身穿对襟长孝衣 , 长可过膝 , 肩上披一匹生白布 , 公死披左肩 , 婆死披右肩 。 这匹白布是由媳妇娘家专门送来的 。 下边所煳孝鞋 , 若婆家和娘家双方四个老人尚未全故 , 不能煳严 。
扩展资料
戴孝注意事项:
1、先死为大
参加葬礼的人 , 一切都要以逝者为大 , 无论和逝者生前有着什么关系 , 都应该肃然起敬 。 不能对逝者评头论足 , 谈论生前的是非 。

2、身体虚弱、新婚、孕期、升官之人不宜去
农村人去参加葬礼的时候 , 如果有的人身体非常虚弱 , 或者是新婚不久、正在怀孕的人 , 即将升官的人、即将远行之人、均不适合参加葬礼 。

母丧礼哪些人属披麻戴孝之列?已婚女和未婚女穿孝服 , 戴孝有啥区别? 我们都知道 , 无论是影视剧里 , 还是现实生活中 , 有人死了 , 他的亲人子孙一定要身麻布衣 , 头戴白 , 表示哀悼 , 俗称披麻戴孝 。 那么问题来了 , 披麻戴孝这种习俗 ,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相传 , 在古时候 , 有一守寡多年的老婆婆 , 她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 , 可是当两个儿子长大后 , 分别成亲分家 , 再也不管老婆婆的死活了 。
于是老婆婆对两儿子说道:“等我死了 , 你们就用破草席把我的尸体卷起来扔河里喂鱼 , 或是扔到山上喂狼 , 这样的话 , 就不会花费你们一文钱 , 可是我有一个要求 , 你们要每天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怎样生活的 。 ”这兄弟二人一听 , 立马就高兴地答应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