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特产有哪些东西,微山湖的特色


枣庄有哪些特产? 微山湖的特产首先要提到的是鱼 , 我们这里有四个鼻孔的鲤鱼、还有很多淡水鱼、淡水虾、饹鱼、泥鳅、鳝鱼、螃蟹、甲鱼等等 。 其他的有松花蛋、灰蛋、鸭蛋、藕、莲蓬、鸡头米、麻鸭、野鸭等等 。
微山湖特产 1,微山湖大闸蟹也叫“螃蟹”或“毛蟹”
2,微山湖麻鸭多觅食鱼、虾、田螺、螺丝等动物性饵料 , 因此蛋黄油脂充盈 , 营养丰富 , 具有助消化、增食欲等功效
3,鳜鱼又名季花鱼 , 桂鱼 。 为微山湖名贵食用鱼类
微山湖有什么特产? 有“黑鱼之乡”的称号 , 有莲藕、有
微山湖的特产首先要提到的是鱼 , 我们这里有四个鼻孔的鲤鱼、还有很多淡水鱼、淡水虾、饹鱼、泥鳅、鳝鱼、螃蟹、甲鱼等等 。 其他的有松花蛋、灰蛋、鸭蛋、藕、莲蓬、鸡头米、麻鸭、野鸭等等 。
莲蓬、莲子、四大家鱼、松花蛋等等
微山湖有什么名吃 微山湖素有“日出斗金”之盛誉 。 湖内有鱼类78种 , 水生经济植物74种 。 尤以微山湖甲鱼、四鼻孔鲤鱼、麻鸭及微山湖无铅松花蛋、灰蛋、荷香妙龄鸭、五香扒鸭等最负盛名 。 微山鱼宴名播大江南北 , 吉祥长寿 , 漂汤鱼丸 , 八宝元鱼汤、麻鸭卧雪、南阳烧野鸭、筒子鱼、老鳖靠河沿、乾隆玉面等地方传统名吃 , 深受全国各地人士喜爱
微山湖特产 , 微山湖特产名吃 , 微山湖特产有哪些 微山湖风味小吃是在湖区历史、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民俗风气、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下 , 在历代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 湖区人们对湖区小吃怀有至深的情感 , 世代享用不厌而传承至今 。 独特的湖区小吃 , 品种极其丰富并各具特色 , 也是传统湖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面食类挎包火烧 挎包火烧为微山湖区一带特有的面食 。 因其为方形 , 颇似挎包 , 内中夹层也可夹上鱼、内、菜肴等 , 便于外出携带 , 所以称为“挎包火烧” 。 制作挎包火烧的烤炉 , 有特制的炉子和鏊子两个部分组成 。 做法分为三个步骤:一、制坯 , 开水均匀将面烫成七八成熟 , 揉成软硬适度的面团 , 然后擀皮 , 刷上油、盐、五香粉等调料 , 再揉搓、揪剂、擀压、叠卷、收口 , 最后用小擀面杖轻轻擀平 , 成为宽10厘米、长12厘米 , 内有多层的挎包火烧生坯 。 二、烙坯 , 将鏊子置于火上 , 擦净鏊面 , 把生坯收口的一面先放在鏊子上烙一烙 , 烙成稍硬结 , 反过来再烙另一面 。 三、烤制 , 把烙好能立住的生坯立靠在烤炉的四壁 , 烤时不断翻动 , 利用炉中辐射和对流传热将火烤烤成金黄色 , 火烧内部受热膨胀 , 外皮向两面鼓起 , 形似鼓鼓的挎包 。 吃时表皮酥松 , 里柔韧筋道 , 油润热香 。 微山湖煎饼 微山湖煎饼名气很大 , 品种繁多 , 色香味俱佳 。 微山湖煎饼用料主要以粮食为主 , 也可掺入各种湖产品 。 用高粱做的是红煎饼 , 用小麦做的是白煎饼 , 用玉米、小米做的是黄煎饼 , 用瓜干做的是黑煎饼 。 亦有几种杂粮掺和着做的 , 如小麦、黄豆、高梁做的煎饼叫“三碰头” 。 还有一种掺和着炒熟的芝麻做的 , 叫芝麻煎饼 , 很香很好吃 。 还有掺杂湖产品的煎饼 , 如掺芒子米、菱米等 。 灾荒年间掺草粉、茅草核粉做的煎饼 , 像绿色荷叶 , 口味清爽 。 在湖区加工煎饼的方法有烙法、筢法、滚法三种 , 支好鏊子烧热烧匀 , 用油布擦净 , 再行摊烙 。 大煎饼径阔约70厘米 , 每500克称4~5个 , 饼大松软 , 卷葱、卷鱼、卷肉 , 吃着均很过瘾 。 菜煎饼 菜煎饼是在煎饼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 常见的制作菜煎饼的主要工具 , 是烧三块煤球的煤球炉 , 一个直径一尺二的小鏊子和一把长约两尺的批子等 。 菜煎饼是将两个烙好的煎饼合在一起 , 中间夹些青菜做成的馅 , 放在鏊子上再煎烙一下制作而成的 。 工艺比较简单但非常讲究馅子的质量和味道的多样化 。 菜馅的主要原料是先用随着季节变化而上市的新鲜青菜 , 配料有鸡蛋、虾皮、粉条、豆腐等 。 辣味、咸味是随着客人的要求而随时兑制的 。 制作程序:一、制糊 。 煎饼糊有两种 , 一咱是把淘好的麦子用打糊机磨好的 , 一种是用面粉加水调制的糊子 。 二、调馅 。 切配好的菜馅 , 根据客人的需求配制菜馅的品种和口味 。 三、炒菜 。 调好的菜馅放在鏊子上煎炒以去水分 , 并放熟油、调料 。 四、烙煎 。 用勺子舀糊子放在鏊子上 , 将糊子摊匀烙成饼 , 熟后揭下 , 用同样的方法烙第二张煎饼 , 不揭 , 随即放上菜馅摊匀 , 再摞上一张煎饼 , 约一分钟后 , 翻过来再烙另一面 。 五、叠切 。 待菜馅熟透 , 起边对折两次 , 呈长条形 , 然后用刀在鏊子上切成两段或长方形 。 制成的菜煎饼外酥内软 , 菜馅鲜嫩油亮 , 热香味美 。 单饼 单饼在微山湖区一带 , 即是小吃又属主食 , 即可现烙现吃 , 又可隔日食用 , 十分方便 。 单饼是在直径约40厘米 , 中间凸起 , 四周漫平的小铁鏊子上烙成的 。 湖乡渔家烙饼不是把鏊子架在煤炭火上 , 而是找三块砖 , 分开支架上鏊子 , 抱些柴草为燃料 。 翻饼的工具是40厘米左右长、3厘米左右宽的批子 。 技术娴熟的主妇手中的枣木小擀杖 , 能擀得面团团转 , 核桃大的面剂子 , 可以烙出直径30厘米左右 , 白如雪、薄如纸的“张子” 。 小饼鏊烧热均匀 , 取油布把鏊子擦净 , 即可放上“张子” , 烙好一面 , 再将单饼翻个身烙熟另一面 , 待单饼两面起花呈黄色时单饼就算烙好了 。 入口有一种沙感 , 柔软筋道 , 越嚼越香 , 独具特色 。 五柳锅饼 五柳锅饼在湖区一带也叫佛手锅贴 , 其成品形似整茄子的剖瓣 , 也称其为茄头锅贴 。 是采用上等面粉 , 添水加酵母后 , 和成稍硬面团 , 下成一斤五个的面剂子 。 将剂子放在面案上反复揉搓 , 边搓边掺干面粉 , 使做好的锅贴能够起层 , 整理成上宽下窄剖瓣茄子状 , 放笼屉内稍饧 。 入锅前 , 将净锅用油布轻轻擦一下锅面 , 然后 , 将饧好的锅饼生坯 , 一个挨一个贴满锅 。 加入适量清水 , 盖上锅盖 , 小火慢烧 。 大约半小时后 , 锅饼底面有金黄色熟透时即可出锅 。 五柳锅饼既有锅贴的香酥脆劲 , 又有馒头筋道柔韧之感 , 一饼具有两种质感 , 深受湖乡人民喜爱 。 水煎包 微山湖区的水煎包是早点摊的主要品种 。 水煎包菜馅有荤有素品种多样 , 煎出的包子非常讲究:一、皮要软 , 包底要酥香;二馅要全 , 味要好吃;三、馅要满 , 油水要多;四、趁热吃 , 煎后要注意保温 。 制作工艺:一、和面 。 面粉用温水分几次倒入 , 和成面团 , 掺入酵母 , 使其发酵 。 二、制馅 。 素馅选四季上市新鲜青菜 , 荤馅选七成瘦三成肥的肉 , 要用刀剁 , 剁馅时要边剁边加些高汤、调料水 。 素馅注意多放调料和成的油 , 荤馅要多放水入味上劲 。 三、包制 。 一两四个的面剂 , 擀皮四周要薄 , 中间稍厚 , 皮与馅的比例应为1:2 , 收口捏褶不宜多 , 不宜厚 , 馅心居中 。 四、煎制 , 平底鏊锅里放少许水烧热 , 将包子生坯整齐地排放锅里 , 倒入清水加面粉调和成的面水 , 先用中火 , 后用小火慢煎 , 煎至水收干时滴入些素油 , 仍盖好锅盖 , 待煎至包子底焦黄发脆时 , 用铲子翻起 , 再煎一下 , 即可出锅 。 煎好的包子色泽金黄 , 皮酥馅嫩 , 鲜香浓郁 。 菱角秧大包子 微山湖中的菱多数为野生 , 有四角菱、三角菱、二角菱等品种 , 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 水上的菱叶 , 叶呈菱形 , 叶柄上有浮囊 , 沉浸水中的菱叶呈羽状分裂 。 其根更为奇特 , 一根两型 , 土中的根 , 白色 , 从土中吸收养分;另一种是水中根 , 绿色 , 除从水中吸收养分外兼起光合作用 , 又叫叶状根 。 晾干后渔民称菱角秧 。 菱角秧 , 干而不缩 , 煮后如参 。 经热水泡过的干菱角秧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 久煮而不烂 , 嚼其味感如肉 , 不面不粉 。 所以制法讲究、味道鲜香的菱角秧大包早成为湖乡名小吃 。 制作工艺如下:一、面粉加水、酵母和成软面团待用;二、将泡好的菱角秧 , 洗后放在开水锅中煮5分钟 , 过凉择净 , 细斩成末 , 猪五花肉切成0.5厘米见方的小丁;三、调馅 。 热锅旺火注入色拉油 , 依次倒入姜末、肉丁、辣椒 , 出锅凉后撒入葱花 。 菱角秧煸炒 , 兑入盐、生抽、老抽、十三香、红油、味精调味;四、和好的面团 , 下成50克一个的剂子 , 擀皮包入调好的菱角秧馅;五、待包子坯饧后 , 放入蒸笼中 , 蒸25分钟即可 。 窝窝头 窝窝头是湖区民间传统主食 , 更是湖乡的名小吃 。 有玉米面、地瓜面的 , 有杂面、有白面的 , 有芹菜窝头、野菜窝头、槐花窝头 , 有黑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 , 有大的、有小的、有袖珍的等等 , 窝窝头的品种繁多口味多样 。 对于湖区食窝头的历史与起源 , 尚未见有资料记载 , 但清代湖乡人仲永檀与其《窝窝赋》 , 却实实在在将湖乡的窝窝头带到了北京 , 从此传入了皇宫和平民之家 , 湖乡的窝窝头也因《窝窝赋》享誉大江南北 。 窝头的制作工艺简单 , 可分为:和面下剂、捏制生坯、蒸制等几个步骤 。 但应在三个方面注意:一、和面时水不可过多 , 水多面软则不宜成形而散架;二捏窝头大小要均匀 , 厚薄要一致;三、上笼蒸 , 要旺火速蒸 。 做成的窝头形如洪钟、色泽细润、质感香软 。 炕馍 制作传统的湖区炕馍需要一个对时(12小时) , 刚出锅的整个炕馍直径一般有50多厘米 , 厚度有3—4厘米 , 还有更大的 , 堪称是众多传统面食中的一绝 。 炕馍是选上等的面粉 , 经过和面、揉压、生坯定型、装锅、烘烤等几道工序 。 制作传统的炕馍 , 是采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平锅 , 将发酵的炕馍生坯放入 , 合上 , 置于炕馍炉上用锯末等慢火烘烤 , 期间还要适时翻过锅来一次 , 用竹签不规则地在炕馍上戳几个眼放气 。 烤好的炕馍热吃香喷喷、松软无渣 , 冷吃不散不僵 , 久放不坏 , 口感甚佳 。 芒子米与“老鳖靠河涯” 芒子米是苦茳草的籽实 。 苦茳草是微山湖中主要的挺水植物 , 一般在八月末、九月初开始成熟 。 芒子米穗很象水稻 , 不过没有水稻籽粒稠密 。 芒子米的成熟很独特 , 当芒子米的穗上有花蕊时 , 其实米已经成熟了 。 芒子米一旦成熟手一触即落下来 。 芒子米捋下来不能即刻脱成米 , 还需捂一段时间 。 捂 , 渔民管叫“出汗” 。 捂好再放在竹帘上晒干 , 然后用连枷打 。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组成 。 芒子米细而且长 , 一粒大约有1厘米左右 。 一百斤芒子米仅能出三十斤纯米 。 芒子米面吃法很多 。 最有名的当属“老鳖靠河涯”了 。 其做法是 , 把芒子米面用清水和好 , 要和的稍稀一些 , 趁锅热用手托着贴在炖鱼锅的四周 , 靠到锅四周——“河涯”上 , 即所谓的“老鳖靠河涯”了 。 鱼炖熟时 , 鱼的鲜美全都被“老鳖”喝进肚去 , 饼子的味道鲜美 , 口感筋道 。 汤粥类糁汤 糁汤是由面粉、去皮麦粒、鸡汤等熬制的一种汤 , 其营养丰富 , 风味独特 , 入口生津 , 滋润全身 , 深受人们的青睐 , 成为汤粥家族中的上品 。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微山湖 , 喝了此汤大加赞赏 , 问当地人这叫“啥”?皇帝金口玉言 , 于是 , 当地人也叫它“啥”(糁)汤 。 糁汤 , 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 《礼记·内则》载:“糁 , 取牛、羊、豕之肉 , 三如一 , 小切之 , 与长稻米二 , 肉一 , 合一为饵 , 煎之 。 ”现在 , 糁这种吃食非常流行 , 多用鸡肉(或牛、羊肉)和麦仁、面粉、葱、姜、盐、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酱醋等原料 , 经多道工序制成 , 汤稠味浓 , 讲究“热、辣、香、肥” , 无论在街边小摊 , 还是在大酒店里都能喝上 。 鳝鱼糊涂和鳝鱼粥 鳝鱼糊涂和鳝鱼粥都是用微山湖活黄鳝做的汤 , 口味鲜、酸、咸、辣 , 汤里漂着蛋花 , 微山人特别喜欢喝 。 不同的是鳝鱼糊涂里放有面穗 , 鳝鱼粥里是勾着芡粉;鳝鱼湖涂源头在民间、在湖里的连家船上 , 鳝鱼粥最早见于街上的早点摊 。 鳝鱼糊涂是传统汤食 , 需要浸鳝鱼 , 搓面穗 , 篱(俚语)肉等工序 , 稍凉后面穗就会和鳝鱼肉一起沉在盆底 , 需现做现吃才出效果 。 鳝鱼粥生粉勾芡 , 汤润滑 , 加入花生米、芹菜 , 并采用传统方法调味 。 羊肉汤 羊肉汤 , 是湖乡人民日常饮食中喜爱的食品之一 。 民间有“夏季伏天喝羊汤 , 可防暑 , 能祛除体内湿气 , 冬季可暖身养胃”的说法 , 起源于微山湖区传统的羊汤锅 。 选用的是农家在湖区湿地放牧的羊 。 湖区放牧的羊瘦肉多 , 脂肪少 , 膻味也低 , 加工出的关肉汤“水脂交融、色白似奶、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 独具特色 。 辣汤 辣汤是湖乡百姓早餐的汤类品种之一 , 内有面肋、粉条、生姜、葱花、花生米、海带丝、豆腐皮丝等配料 。 加工的方法是 , 头天晚上和上一块面团 , 放在水中洗出面筋;第二天烧开水 , 双手把洗好的面筋抖散在锅中 , 然后放入配料 , 加入胡椒、适量的碘盐 , 待再次开锅后 , 将洗面筋澄出的面水勾成糊下锅 , 最后撒些味精 。 待出售时还要在盛出的碗中滴些醋和香油 。 盛好加足调料的辣汤 , 喝起来粉条滑溜 , 面筋柔爽 , 酸辣可口 。 粥 粥在湖乡又叫“煳粥” , 是指在煮粥时 , 粥锅的底部要熬出煳巴 , 这样煮出的粥才能达到香浓、柔润、味美 。 粥是用小米浆和黄豆浆煮制而成的 。 烧粥有严格要求 , 一般要经过选料、浸泡、磨浆、滤浆、烧水、冲浆等多道工序 。 熬出的粥盛在碗里要达到色白、细腻、粘稠 , 一喝一个坑 , 转着碗喝 , 粥喝完碗也干净 , 碗内也不留粥迹 。 莲子芡实稀饭 湖区人将一种粮食或几种粮食加水煮成的半流质食品 , 称稀饭 。 稀饭在湖乡人的三餐中 , 餐餐必备 , 有咸 , 有甜 , 品种多样 。 最具特色的要数用湖区特产莲子、芡实、红小豆、菱米、绿豆、红枣、豇豆、大米等熬制的莲子芡实稀饭 。 制作过程:先将各种原料分别入清水淘洗干净 , 将绿豆、红小豆、豇豆、芡实、菱米同放锅内 , 依次适量加足清水(中途不得再添加生水) , 置炉上先用大火烧开 , 再改微水慢慢熬煮 , 待绿豆破腰开花 , 下入大米等其他原料 , 熬至汤渐粘糯 , 香气扑鼻时 , 看其粘稠程度 , 勾入面水 , 再开后稀饭便做成了 。 做成的稀饭入口粘、滑、糯、香 , 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功效 。 麦仁糊涂 在湖乡的芒种前后 , 农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要烧些鲜麦仁糊涂 , 味道清香滑润、麦香浓郁 。 那是从尚未收割的麦地掐来的麦穗 , 搓后取麦粒 , 在碓窝颠成麦仁 , 放在烧开的汤水中 , 小火熬香色些细面调成的水做成的 。 如果将掐来的鲜麦穗 , 在火上燎一下 , 再烧出燎麦糊涂 , 那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 双钱糊涂 双钱是指豆钱和麦钱 。 做法是把干黄豆和干麦粒 , 放在清水中淘洗干净稍浸泡 , 搁在筐内控净水 , 放在石碾上轧成铜钱状圆薄片 , 收起 。 锅内入进凉水 , 下入适量的麦钱和豆钱 , 大火顶开 , 文火慢熬 , 待双钱熟透后 , 勾入调好的面水 , 盖上锅盖停火焖上一地即可 。 如果想喝咸汤 , 放些芹菜、油菜、野菜都可 , 撒些盐 , 烧好的糊涂味道更佳 。 烧双钱糊涂的麦钱、豆钱一定要凉水下锅 , 使豆钱中的蛋白质渗豆 , 汤汁才白 。 烧好的糊涂 , 稀稠适度 , 汤内漂浮着豆钱、麦钱 , 喝时有嚼头 , 滑润 , 香气浓郁 。 鱼汤面 鱼汤面 , 是微山湖区民间的传统风味小吃 。 是用鲫鱼、鳝鱼骨熬汤 , 煮制手工擀制的面条而成 , 历史悠久 。 制作工艺:一、是先将鲫鱼去鳃、除内脏、洗净沥干 , 和洗净的鳝鱼骨一起放入烧热的猪油中煸透 。 加入开水漂净浮沫 , 大火沸煮 , 中火慢熬;二、面粉加入鸡蛋清、水 , 和成面团 , 擀成薄片叠卷后 , 切成细面条;三、熬好的鱼汤加入葱姜等调味煮透 , 用细笊篱过滤出鱼骨、鱼渣;四、将面条下入开水锅后 , 不要搅动 , 当其从锅底自然漂起后 , 捞出在凉开水中涮一下 , 盛入碗里舀上兑好味的鱼汤 , 撒上香菜即可 。 鱼汤面 , 汤白似奶、鲜香浓郁 , 面条滑爽筋道、四时皆宜 。 荷叶鱼片粥 荷叶鱼片粥色泽碧绿 , 味道清香 , 鲜嫩滑爽 , 有祛火、醒脾、解暑之功效 。 制作荷叶鱼片粥的步骤是:一、选一斤左右一条的乌鳢 , 取净肉 , 片成鱼片洗净血水;二、嫩荷叶洗净切成细末;三、韩庄热水河大米淘净 , 放入烧开的水中 , 小火煮熬;四、待大米熬制得色微黄、粘稠时放入鱼片 , 开锅后倒入荷叶末 , 调入盛出即可 。 制作关键:一、乌鳢一定要活的;二、水一次加足 , 熬制过程中不得再加水 , 这样做出的荷叶鱼片粥味道才鲜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