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括哪些类型


圆明园中的景观大致包括哪些类型请概括地写一写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 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
从下面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圆明园的景观可分为三类: 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还有西洋景观 。
圆明园中的景观大致包括哪三种类型 绮春园、长春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蓬莱瑶台、兰亭等 。
一、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 。 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 。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 。 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 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

二、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 。 园门为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 。 其南建影壁一座 。 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 。 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 。 亭西为长春桥,十孔 。
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 。 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 。 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乾隆帝吟经之所 。 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 。 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为纪念 。
此外还有涵光室、理心楼、味腴书屋 。 东墙外买卖街等建筑 。 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住所 。
三、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 。 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 。 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 。
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 。 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 。 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 。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 。 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 。 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
四、蓬莱瑶台
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 。 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 。 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 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 。 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