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形成因素( 三 )


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 。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 。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 。 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
⑤情境条件 。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
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 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

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

研究倾向
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 。 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 。 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 。 班杜拉就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 。 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 。
在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单维性和多维性 。 大多趋向于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多维性 。
早期的自我效能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的效能 。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发展了这一概念,提出了集体效能 。 这代表着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新进展,进一步拓展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使得自我效能感理论延伸到了集体社会 。 集体效能指的是集体成员对集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的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价 。 它着眼于集体的操作性能力上,并且是对操作性能力的判断或评价 。 但集体效能不是集体中个体效能的总和,而是个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创造的一种突现的属性 。 对集体效能的研究并未超越个体效能,大部分都是遵从个体效能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类似的集体效能理论 。 当然,集体效能的研究基于其研究主体的特殊性必然有其研究的特点,如影响集体效能的社会因素:信息多元化、高度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 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