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形成因素( 二 )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 。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 (2)替代性经验 。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 (3)言语劝说 。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 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 (5)情境条件 。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 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 (1)选择过程 。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 。 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 。 (3)动机过程 。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往往还带有动机的因素 。 如目标的设定就要受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对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个体动机水平实现的 (4)心身反应过程 。 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 。
教育心理学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 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 Bandura 认为,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 。 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 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 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 但是, 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 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
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 。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