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有哪些,从农具里看劳动和智慧


都有哪些农具?有什么作用? 1.风车 。 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 。 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 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
2.石磨 。 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 。 下盘固定, 上盘旋转, 上盘的圆洞添原料, 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
3.木犁 。 耕地的农具 。 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 。 因主部件为木材, 故称木犁或土犁, 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 。
4.纺车 。 手摇或脚踏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 。 此图是手摇的 。
5. 轧籽机 。 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
6. 碓 。 舂米的工具 。 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 前端石头一起一落, 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粮(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 。 此图是简单的碓 。 只是一个石臼, 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
7.水车 。 利用带刮板的链带(条)或系汲筒的水轮, 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的一种提水工具 。 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或电力带动旋转 。 有龙骨水车、风力水车、管链水车等 。 此图是龙骨水车的车槽、刮板部分 。 龙骨水车一种由车槽、刮板、木链、木齿轮等组成的水车 。 公元168-189年逐渐应用, 流传至今 。 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 能连续提水, 提水高度一般为1~2米 。
8.播种机;
9.收割机
10.打谷机
农具有哪些 担、耒耜、耧车、磨、砻 。
1、担
担子, 用扁担挑的一挑东西 。 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 。 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 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 其运载量较大 。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 。 后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 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 。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 。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 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 然后翻出 。
3、耧车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 。 旧时中国农具名 。 是一种畜力条播机 。 西汉赵过作耧,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 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 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 。 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
4、磨
一种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 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 。 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 曾遍布世界各地 。
5、砻
砻, 壮族敲击体鸣乐器 。 壮族称榔 。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阳等地 。 去掉稻壳的农具, 形状略像磨, 多以竹、泥制成的 。
参考资料来源:

现代农具有哪些 古代的农具有:耒耜、犁、锄、石斧和耧(lóu)车:
1、耒耜(lěi sì)
最原始农具是木质的耒耜 。 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 它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 。 在尖木棍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 使之容易入土, 这便是单尖耒 。 后来衍生出双尖耒, 提高了挖土的功效 。
2、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 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 。 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 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 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
3、锄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 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 战国时出现铁锄, 1950年于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长10、宽10.5、距2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 这种形制的铁锄, 造型合理, 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 。 它不仅可以锄草, 还有利于保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