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他人即地狱,他人是我的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高人指教! 这是萨特的.
萨特本人对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解释是:他人即地狱并不意味着身边所有的人对你而言即是地狱,而是当你和周围的人关系恶化、难以调和时,他人对你而言就是地狱了 。

以下全是粘贴来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海德格尔,但萨特特别强调了“自由”的因素 。

海德格尔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说,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者 。 那么,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畏死”来说明:我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 。 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

从这里,萨特接着说,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

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 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 。 “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 。 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

最后补充一点,海德格尔和萨特所说的“自由”,其感情色彩都不是那么乐观 。 我们自由,不是因为我们希望自由,而是我们生来就不得不自由的存在(比如人人都要死,根本没有另一个人能管得了),所以萨特说:“人被迫自由 。 ”海德格尔说得更彻底:人不自由的时候感到不满,人自由的时候感到恐慌 。 所以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常常以“别人都这么做”这样的想法逃避自由 。 但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强调,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与其非本真、不自由的、浑浑噩噩的存在,不如本真、自由、明明白白的存在,所以萨特一生都在呼吁“自由”,反抗阻碍“自由”的“地狱” 。
如何理解他人即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在《为了一种境遇剧》中提到:“如果认为人在一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这个境遇中,并且通过这个境遇选择自己,那么就应该在戏剧中表现一些简单的、人的境遇 。 ”再透过萨特的哲学想象,不难发现,萨特的境遇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和人际关系,而是经过了人为精心设置的“地狱”,体现在《禁闭》对人心和环境的真实描述 。
这么说来,其实萨特的“地狱”也是一个哲学现象 。
大约从启蒙主义时代到19世纪西欧,许多思想家力图将上帝、天国、地狱等观念的“彼岸”性,回归到“此岸” 。 萨特的巧妙的戏剧安排更好地揭示“地狱就是他人”的主题——“地狱不是另外一个空间,不在彼岸,而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 ”
“地狱”空间无限大:墙外是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别的房间,别的走廊……从“地狱”的角度看,没有“彼岸”,全都是“地狱” 。 萨特的这种思想当然带着一定的残酷元素,房间里的主人公——人类没有出路,尽管可以“走出”房间,但却永远离开不了地狱 。 加尔散不经意打开了房门,却没有胆量离开,可见,“地狱”的魔力是无穷无尽的 。
“房间”里没有刑具,没有一般人概念中的惩罚、煎熬 。 但是,却有永不熄灭的灯 。 萨特在强调对人类罪恶的煎熬惩罚,并不是尖头桩、烤人的炭火和紧身的铁衣,而是另外一种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惩罚、监视、永不停止的追问 。 而且更多的是自我的逼问,无法逃避的自残 。 怪诞的感情怪圈煎熬着三个灵魂,使他们不得安宁 。 他们在一起就像不断转动的木马,永远旋转着追逐,边追逐边相互伤害,相互成为对方欲望的陷阱和刽子手 。 直到最后加尔散痛不欲生地喊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 。 这更是一个极限境遇的体验,是极端化的人类生存境遇的寓言,是对灵魂的一次集中猛烈的大撞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