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求,怎样求自己


怎么求?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 , 不贪躯命 , 何况床座 。 」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 , 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 , 你还问椅子在哪里!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 , 把手臂都割下来了 , 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 , 为了供养佛法僧 , 没有别的可供养 , 不惜躯命供养 。 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 , 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 , 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 , 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 , 一身长出绿毛来 。 衣服也没得穿 , 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 , 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 , 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 。 师父要他独立盖栋房子来供养 , 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 , 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 , 还不准别人帮他 。 拆了又盖、盖了又拆 , 毫无怨言 , 为法忘躯 。 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 , 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练 , 但是从未反悔 。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 。 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 , 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 。 十个来的人有五双是为了身体而学佛 , 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 , 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 。 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 , 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 , 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 , 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 。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 , 求个心地法门 , 能知道心地法门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 , 能不贪躯命的 , 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 对佛法的认识 , 首先一定要正确 , 所以禅宗讲见地 。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 , 不说子行履 。 」眼正是讲见地 , 就是观念要正确 , 行履是功夫 。 如果观念不正确 , 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他没用 。 只在身上做功夫 , 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 , 会过去的 , 不是佛法 。 如果见地对了 , 行履也有 , 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 , 但是比较少病少恼 。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 , 是要有特别法门的 , 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 所以佛与佛相见 , 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 , 众生易度否」 。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 , 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 , 可是不要讲「信徒」易度否 , 那是神权用语 , 佛教用的是「信众」 , 众生平等 , 顺便一提 。 「夫求法者 , 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 。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 , 我们都知道的 。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学讲一下:色法包括物质、生理方面 , 四大都是色法 。 受 , 是感觉方面 , 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 。 想 , 是心理的思想 。 行 , 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 , 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 , 行是一种动转 , 宇宙万象随时在动 , 分秒不停 。 打坐虽然入定了 , 心脏还会跳 , 血液在循环 , 就是行阴没有停 , 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 , 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 , 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 。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 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 换言之 , 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 。 识 , 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 , 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 , 现在不多解释了 。 所谓五蕴 , 包括了生理与心理 , 包括知觉与感觉 , 这样讲你就比较容易懂了 。 五蕴 , 是五个区分 , 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 维摩居士说 , 真正想求法的人 , 不在色受想行识上面去求 , 也就是说 , 不在身心上去求法 , 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 「非有界入之求」 , 「界」是佛学名辞 , 共有十八界 , 眼耳鼻舌身意 , 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 , 色声香味触法 , 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 , 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没有的 , 眼睛看着手表 , 马上就看见了 。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绝对有的 , 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 , 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 , 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 , 这中间是有界限的 , 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 , 不是为了理论上的差别 , 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 。 所以 , 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 , 共有十八界 。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 , 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 , 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 , 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 , 七觉支、八正道等 , 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 , 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 , 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 , 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 「入」是十二根 , 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 , 六尘有时又叫六入 , 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 , 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 , 用尽心机 , 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 , 用六入则科学化 。 你看着手表 , 究竟是手表进入眼神经视线 , 还是眼神经视线到手表这儿?这是个问题 。 学科学的人要这么问 , 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 。 是手表在放它形象的光 , 进入我的视觉 , 然后视觉神经到脑 , 因此才了解到有手表吗?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表 , 才觉知到手表?有人可能觉得 , 这么参太啰嗦 , 看见就看见了嘛!但是真学佛的人 , 应该要在这里参究 。 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 。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 , 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 , 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辞熟练 , 一看就懂 。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英文还是这样翻的话 , 是绝对不通的 , 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 , 现在也有些人在做 , 都很粗浅 。 我们看汉朝、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 , 有些都不通的 。 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 到了唐朝 , 玄奘法师还要重翻 , 精益求精 。 所以现在中文翻成英文的佛经 , 都很有问题 。 还有你们要注意 , 《汉英佛学大辞典》的很多名辞翻译是不通的 , 你们青年同学只会用《汉英佛学大辞典》翻译英文 , 是你们不好好读书 。 《汉英佛学大辞典》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讲 , 他是在创作 , 把佛法名辞根据梵文翻成英文 , 不能算数 , 希望后来有人能利用并加以修改 。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 , 也不见有后起之秀发这个大愿 , 真正去编一本英汉或汉英的佛学字典 。 佛教界天天讲要做功德 , 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业啊!哪个来做?你看一本普通的《汉英字典》 , 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 , 可是佛教界这一本书 , 几十年没有人动过 。 我可以预言 , 三、五十年之后 , 是大翻佛经的时代 , 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 , 愈翻愈不懂 。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 , 一句一句非常啰嗦 , 到了鸠摩罗什法师 , 晓得中国民族文化怕繁琐 , 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 。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 , 非常长 , 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 , 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 , 就成了六百卷 。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 」欲界、色界、无色界合共三界 , 不在三界里头求法 。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 , 所谓真正求法 , 不在色上求 , 你们打坐看到光 , 不要觉得有什么 , 光也是色 , 同佛法不相干 , 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 。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 , 名善境界」 。 碰到好的境界 , 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 , 得道了 , 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 。 「若作圣解 , 即受群邪」 , 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 , 自以为了不起 , 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有所住即受群邪 , 即入魔障 。 所以真正佛法 , 不在色上求 , 不在受上求 。 今天有位外国同学打电话来 , 问题解决不了 , 气脉通不过 , 骑着车子自己人都不见了 , 就害怕了 。 我告诉他这是个感受 , 是一定的过程 , 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 , 不只是理论讲讲的 , 是在做功夫上 , 气是气机 , 质是身体物质 , 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 , 脱胎换骨 。 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 , 到某个阶段是会如此 。 修行用功 , 胆子不要那么小嘛!我自已经验 , 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 , 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 , 或中风了 , 我就不管它的 , 走不动就死在这儿 , 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 。 有时甚至走着走着 , 觉得身子倒过来了 , 头在下脚在上 , 我都不理 。 碰到这情形 , 我把身体一丢 , 「不贪躯命」 , 充其量殉道而死 。 我就告诉那位外国同学没有事的 , 但是这几天不要骑车子 , 气机在夹脊通不过 , 一定会有这阶段的 , 不稀奇 。 然后就请他找朱文光 , 贴两付膏药 , 帮他快一点通 。 这些事说明 , 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 , 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 , 这就要注意了 。 应该照见五蕴皆空 , 不要搞受阴境界 。 我们参禅作功夫 , 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 。 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 , 在想阴里 。 这种路线对不对?不能说不对 , 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 至于行阴就不大容易懂了 。 举个例子 , 有位同学本身是教书的 , 他一边学道家 , 一边学佛 , 走无为路线 。 他喜欢读《大般若经》 , 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 , 自己都讲不出来 , 那时他经也不念了 , 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 , 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 。 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 。 我说这很好 , 就这么走下去 。 这还是行阴境界 , 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 , 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 , 至少要到了初禅以上 , 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 , 我们在此不再详谈 。 所以说「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 , 才是真正在求佛法 , 我们自我反省一下 , 有哪一个学佛不是在这五阴里转呢?谁能够跳出五阴?能够跳出五阴就对了 。 但是在五阴上求法修行对不对呢?初步是对的 , 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个桌子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要把木工做好 , 就要有锯子、斧头、钉子这些工具 。 以修行来讲 , 六根、五阴就是工具 , 所以从色受想行识入门并没有错 , 但是不要被它们所转 , 不要执着这些境界 。 如果执着在色受想行识的境界 , 以为这个是佛法 , 那就错了 。 我们要了解《维摩诘经》所讲的 , 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 , 是证得菩萨道的究竟之论 , 你初步从色受想行识入手没有错 , 到最后应无所住就对了 。 刚才说的「非有界入之求」 , 是把五阴再分析变成十八界 。 例如打坐时心中念佛 , 是在意识界里修 , 你作观想也是在意识界里 , 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 , 把意识上本没有的东西使它生起来 。 好像观想佛 , 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 , 或雕塑的、或绘画的 , 每个人要有个小坛场(就是道场或佛堂) , 或称坛城或曼达拉(曼荼罗、曼陀罗) 。 打坐时佛像要对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 , 叫瞪目视佛 , 若佛像眉尖明珠 , 看久了慢慢也忘记看了 , 眼睛也不看了 , 一切忘了 , 就是观佛眉尖的明珠入定 。 传这样的修法已经是不得了的 , 你们该欠我哈达和供养了 , 我这么随便讲出来了 , 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 讲正经的 , 我的观念不同 , 道是天下的公道 , 法是天下的公法 , 不属于我的 , 只要诚心来学的 , 我就知无不言 , 言无不尽 , 不来磕头供养那一套 。 我和许多老喇嘛说 , 有一天我会把密法全部公开的 。 他们说要得到我本尊许可才行 , 就是要有文殊菩萨、佛答应 。 我说:放心吧!早答应了 。 佛要度众生嘛!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一定要磕头要供养?但是学人不诚心 , 也是学不到 , 学到了也不会修 , 也等于白学 。 总之 , 观佛像这个法门是从十八界的眼界来修 , 必须修得生起次第 , 意境上生起 , 无中生有 , 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 , 影像留住才观得起来 。 你说 , 这不是着相了吗?显教说要断除一切妄想 , 不错的 , 但是在妄想没有断除以前 , 你只好借用妄想 。 所以一心不乱是加重妄想 , 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点上了 , 他的理论方法是以楔出楔 。 古代盖房子不用铁钉 , 用的是木钉 , 叫作楔 , 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钉 , 就再打入一支木钉 , 把先前的钉子推挤出来 , 叫作以楔出楔 。 我们用功时妄念断不了 , 如何清净呢?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点 , 叫作系心一缘 , 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点 , 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 。 以楔出楔还有个比方 , 面粉洒散了怎么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湿了 , 捏成一团 , 再用这一团去黏散开的面粉 , 就可以黏光了 。 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 , 由系心一缘开始 。 用这方法去观想佛像 , 观得起来时 , 在意境上 , 身心内外就是佛像一尊 , 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 。 无中生有 , 由真空生妙有 , 再由有归到空 。 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团 , 然后把这一团丢掉 , 一点面粉也不剩了 。 从有归到空 , 叫圆满次第 。 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这个原则 , 没有第二个原则的 , 这也就是不二法门了 。 所以分析五阴的求法之后 , 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尘 , 不落在眼根 , 不落在色尘等等之间 。 好了 , 这两句经文我们了解了 , 维摩居士传的法我们也懂了 , 可是到达这个程度是学佛法的成就吗?没有 。 有句成语说 , 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 , 不在五行中 。 三界是佛家的话 , 五行是道家的话 , 这是说修道成仙成佛了 。 道家讲的五行是从物理入手 , 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质来代表 , 佛家文化从心入手 , 所以是讲色受想行识 , 道理是一个 。 离开欲界的边缘 , 还要再进一步 , 跳出色界、无色界 。 我们学佛的人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 , 今天去庙上磕头供养 , 为自己求福报 , 这是欲望 , 还是在欲界中求 。 做了好事想得善报 , 这也是欲 。 因为我修行 , 来生想要好一点 , 这是人欲 , 比做生意还功利 。 以此求道 , 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 , 在色界中求 , 或在光明中 , 或求无念得清净 , 一定八万四千劫 , 还在无色界 , 都没有跳出三界之外 。 因此说「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 你看这经文 , 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简略 , 不要乱翻 。 唐朝时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经 , 去见南阳慧忠国师 , 忠国师嘉许他能发心 , 然后让小和尚拿碗水 , 碗中放七粒米 , 碗上摆只筷子 , 问居士知不知道这什么意思 , 居士不懂 。 忠国师就说 , 连我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 , 你能懂佛的意思吗?还想批注佛经? 「唯!舍利弗?」 , 这里维摩居士再起一段话 。 他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时 , 这一句话会被先生用红笔给你杠掉的 , 你重复了 。 这要了解佛经是对话录 , 这是表情 , 是个层次 , 是个阶段 。 如果是电影 , 维摩居士讲到这儿 , 会看一下舍利弗 , 看他懂了没有 , 然后说:唯!舍利弗 , 我再告诉你 。 「夫求法者 , 不着佛求 , 不着法求 , 不着众求 。 」上面说真正佛法不在五阴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 。 再进一步说 , 也不在佛、法、僧三宝 。 这里要注意这个「着」字 , 是黏着的意思 。 「众」是指僧伽、僧众 , 也可以是单一个僧 , 一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一切十方三世圣贤僧 。 真正的求法 , 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也错了 。 但是你不要读了这一句 , 就不皈依三宝了 , 那是妄语 , 你没有到这个境界 。 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 , 真正的解脱道 。 「夫求法者 , 无见苦求 , 无断集求 ,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 」这是讲也不着于苦集灭道 , 声闻众的四谛法门 。 很多人说因为看通了人生皆苦 , 所以出家学佛 , 这是见苦而求道 , 换句话说是在逃避 , 觉得世间太苦 , 所以要出家离苦得乐 。 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 , 这一句换了一个字 , 要无「见」苦求 , 无「断」集求 ,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 所以叫你们文字不要马虎过去了 , 《维摩诘经》最容易看懂 , 最容易马虎 。 一般人发心修道是见苦、怕苦而求 , 大乘菩萨无见苦也不求乐 。 苦与不苦很难讲的 , 推开佛学 , 我讲个哲学的道理 。 我在学校里讲比较宗教的研究 , 说到所有的宗教哲学 , 对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观的 , 认为世界是凄惨的 , 该厌恶的 。 他们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 , 天要黑了 , 悲惨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 。 所以就来兜揽生意了 , 好像旅馆的人站在门口拉客人 , 宣扬自己旅馆可以收容人 , 设备好 , 专管死人的事 , 不要怕死 。 中国文化不然 , 它不看日落西山 , 看日出东方 , 生生不已 。 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的 , 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的 , 哈!又生出来一个了 , 生生不已 , 生死是昼夜的两头 。 那么 , 宗教与哲学思想为何如此呢?从大乘佛法来看 , 宗教与哲学思想 , 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 。 所以 , 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 , 见是观点 。 像《华严经》看这世界 , 是没有苦集灭道的 , 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 「无断集求」 , 断惑证真是小乘境界 。 大家打坐最苦恼的是 , 妄想杂念断不掉 , 都以为能把妄想杂念完全切断 , 断惑证真就悟道了 。 无断集求是不去追求 , 就没有无明烦恼了 , 这里为什么说不要去断它呢?妄念如同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 , 真是千古名诗 。 同样道理 , 你想断去妄念得清净 , 那断去之念就是大烦恼 , 因此告诉你「无断集求」 。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 「造」依古书的读法如「超」 , 这句话是要你 , 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证得道了 , 那是小乘的法门 。 譬如永嘉大师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 , 末了先须偿例债」 , 这是永嘉大师的真话 , 大小乘都一样 , 人生都是来还例债的 , 还完了就好了 , 像对儿女的债 , 就乖乖地去还吧! 这是维摩居士的第二段话 , 他说:哩!舍利弗 , 真正的求法 , 不着佛法僧三宝去求 , 不着于苦集灭道而求 。 然后他自问自答: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 。 」为什么如此?真正的佛法没有「戏论」 。 怎么叫戏论?中文的「戏」字本来有两个 , 看电影、看唱戏的戏字 , 用的是虚字边加个戈字 , 表示是虚假的 。 现在通用这个「戏」字 , 是小孩子在玩的游戏 , 是玩耍的 。 佛法讲戏论 , 是指小孩子开玩笑的话 , 玩笑的话不是实际的 。 什么是戏论?佛法的「空」「有」 , 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 , 这就是戏论:讲有 , 一定要修到什么果 , 都是有为法 , 也是戏论 。 「非空」「非有」还是戏论 , 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游戏 。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顾亭林就说 , 佛经像是一桶水 , 倒入另一桶中 , 再倒回来 , 只有一桶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 , 一个空的 , 一个有的 。 虽然他这是批评佛法 , 但有他的道理 , 你如果佛法搞不通 , 就成了这样 。 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论辩 , 在逻辑上离不开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个方向 。 维摩居士讲真正的菩提大法 , 要把戏论扫掉 。 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 , 就是要离开这四个方向 。 也有人以为《金刚经》上有好几处四句话 , 像「若以色见我 , 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能见如来 。 」 ,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 应作如是观」等 , 但不是这里所说的四句 。 这里说「法无戏论」是告诉你 , 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空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戏论 。 -----------南怀瑾所讲的《唯摩接诘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