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百合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一、为害症状
百合病毒病主要有百合花叶病、坏死斑病、环斑病和丛簇病4种 。 百合花叶病叶面现浅绿、深绿相间斑驳, 严重的叶片分叉扭曲, 花变形或蕾不开放 。 有些品种实生苗可产生花叶症状;百合坏死斑病有的呈潜伏侵染, 有的出现坏死斑, 有些品种花扭曲和畸变呈舌状;百合环斑病叶上产生坏死斑, 植株无主杆, 无花或发育不良;百合丛簇病染病植株呈丛簇状, 叶片呈浅绿色或浅黄色, 产生条斑或斑驳 。 幼叶染病向下反卷、扭曲, 全株矮化 。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百合花叶病毒(Lily mosaicvirus) 。 病毒粒体线条状, 长650nm致死温度70℃ 。 百合坏死斑病毒原有Lily symtomless virus称百合潜隐病毒和Cu-cumber mosaic virus称黄瓜花叶病毒 。 百合潜隐病毒粒体线条状, 大小635-650×15-18(nm), 致死温度65-70℃, 黄瓜花叶病毒粒体球状 。 直径 30nm, 致死温度60-75℃, 体外保毒期3-7天 。 百合环斑病毒原为Lily ring spot virus称百合环斑病毒 。 在心叶烟上产生黄色叶脉状花叶, 致死温度60-65℃, 体外保毒期25℃条件下1-2天 。 百合丛簇病毒原为Lily rosettle virus 。
三、发病特点
百合花叶病、百合环斑病病毒均在鳞茎内越冬, 通过汁液接种传播, 蚜虫也可传毒 。 百合坏死斑病通过鳞茎传到翌年 。 此外, 汁液摩擦也可传毒, 甜瓜蚜、桃蚜等是传毒介体昆虫 。 百合丛簇病由蚜虫传播, 蚜虫发生数量多时, 此病发生严重 。
四、防治方法
(1)选用健株的鳞茎繁殖, 有条件的应设立无病留种地,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有病株的鳞茎不得用于繁殖
【【防治】百合病毒病的防治方法】(2)百合生长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控制传毒蚜虫, 减少该病传染蔓延 。
(3)发病初期喷洒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8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 350倍液、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 隔7--10天1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