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天藏师一般多大年龄


天葬师的职业介绍【娱乐知识|天藏师一般多大年龄】天葬 , 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 。 鹫鹰食后飞上天空 , 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 天葬在天葬场举行 , 各地有固定地点 。 人死后 , 停尸数日 , 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 。 出殡一般很早 , 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 , 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 。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 , 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 , 肉骨剥离 。 骨头用石头捣碎 , 并拌以糌粑 , 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 , 按骨、肉顺序别喂食 , 直到吞食净尽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 , 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 , 据藏文史籍记载 , 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 , 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 , “如虹散失 , 无有尸骸” 。 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 , 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 , 死后归天 。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 。 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 , 谓之“哈桂” 。 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 , 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 , 佛教传入西藏后 , 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 ,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 , 布施有多种 , 舍身也是一种布施 , 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 , 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 , 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 。 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 。 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 。 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 , 宣扬“菩萨布施 , 不惜生命”等 。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 , 亦称“鸟葬” 。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 。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 , 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 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 , 即天葬场 , 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 。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 , 把头屈于膝部 , 合成坐的姿势 , 用白色藏被包裹 , 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 , 请喇嘛诵超度经 。 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 , 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 , 喇嘛诵经完毕 , 由天葬师处理尸体 。 然后 , 群鹫应声飞至 , 争相啄食 , 以食尽最为吉祥 , 说明死者没有罪孽 , 灵魂已安然升天 。 如未被食净 , 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 , 同时念经超度 。 藏族人认为 , 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 , 除吃人尸体外 , 不伤害任何小动物 , 是“神鸟” 。 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 。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 , 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 , 太阳徐徐升起 , 天葬仪式开始 。 未经允许 , 最好不要去观看 。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 。 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 , 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 , 有学者认为 , 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 。 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 , 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
关于天葬 , 藏传佛教认为 , 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 , 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 , 尸体作为供品 , 敬献诸神 , 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 , 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 。 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 , 除吃人尸体外 , 不伤害任何动物 , 藏人称之为“神鸟” 。 据说 , 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 , 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 , 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 , 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 , 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 。 在天葬院南门外 , 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 , 上边有骷髅骨雕塑 , 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 。 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 , 把尸体卷曲起来 , 头屈于膝部 , 使成坐的姿势 , 用白色藏被包裹 , 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 , 点燃桑烟引来鹰鹫 , 再进行尸解 。 因为鹰鹫喜欢吃肉 , 不喜欢吃骨头 , 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 , 先喂骨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