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产业兴,通海芭蕉村实现美丽蜕变

【村美民富产业兴,通海芭蕉村实现美丽蜕变】本文转自:玉溪网
村美民富产业兴,通海芭蕉村实现美丽蜕变
干净整洁的入村道路、清雅隽秀的凉亭、宽敞开阔的民族文化广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特色民居……通海县里山乡芭蕉村, 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村, 而今已实现从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华丽蜕变, 并先后成为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
村美民富产业兴,通海芭蕉村实现美丽蜕变
芭蕉村实现从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华丽蜕变
芭蕉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村, 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405户1560人, 由于山高坡陡箐沟深、水资源匮乏等因素, 导致村民生存环境差, 多年来村庄一直贫穷落后 。 2016年, 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 全村4个村民小组先后实现了异地扶贫搬迁, 2个村民小组进行了整村提升改造, 芭蕉村的逆袭之路从此拉开序幕 。
要想发展, 就要摆脱落后的观念和单一的产业结构 。 芭蕉村充分发挥年轻党员和返乡创业人员的聪明才智, 带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 围绕“巩固烤烟生产、提升蔬菜品质、做美村庄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的工作思路, 在巩固烤烟产业上, 烤烟面积连续稳定保持在2000亩以上, 并且连续多年成为全县烤烟千亩连片示范点, 年收入达950万元以上, 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 在优化提升蔬菜产业上, 芭蕉村成功申报认证绿色食品基地, 优化种植荷兰豆、球型甘蓝、白菜、四季豆等绿色蔬菜品种 。 同时, 顺应市场需求, 积极探索“党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 与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和云南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打造绿色食品牌, 走出了土地流转和公司带农户发展的第一步 。 因地制宜发展桃子、香橼、石泉梨等经济林果, 既绿了荒坡、美了生态, 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
在芭蕉村, 不少村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活, 芭蕉村5组村民杨美兰就是其中之一 。 “我家烤烟栽了10亩, 一年收入可达4至5万元, 还种了蔬菜、水果, 合起来有7至8万元, 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 ”杨美兰说 。
产业逐渐兴旺, 乡村宜居的步伐也紧跟而上 。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芭蕉村围绕建设产业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五型”村庄, 突出民族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合, 拆除老旧危房、老式烤房、畜圈等, 在进村道路两边栽种了芭蕉树、清香木、香樟树、蓝花楹, 使路域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
此外, 芭蕉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包片、包巷道、每周进行一次全面大清理和大扫除的方式, 促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健康文明生活习惯, 并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和环境卫生保洁制度, 建立起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
从曾经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芭蕉村的蜕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 而今, 芭蕉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
村美民富产业兴,通海芭蕉村实现美丽蜕变
村美民富产业兴,通海芭蕉村实现美丽蜕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