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

【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本文转自:厦门日报社
古坑村种植三角梅500余亩 , 年产值2000多万元 , 同时发展70余户村民种植三角梅 , 每年为农户带来每亩3.5万元左右的收入 。
东寮社区共有24家豆干作坊 , 带动近300名社区居民就业 , 年产值达到1800余万元 。
桂林村有60多户人家在做闽南传统小吃 , 数十种不同的产品得到稳定发展 。
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
本版文/本报采访人员 吴晓菁 陈运军
本版图/本报采访人员 黄少毅 许秋珩 杨进福
本版制图/张平原
六月时节 , 万物峥嵘 。 翔安大帽山脚下的金柄村 , 闽南古厝的燕尾脊见证着一个个增收致富、振兴乡村的故事 。
66岁的黄加正在晾晒面线 , 一丝丝白色面线沐浴在阳光下 , 随风飘动 , 散发着清新的面香 。
黄加是翔安区手工面线项目非遗传承人 , 他的手工面线如今已成为金柄村的响亮品牌 , 不仅深受闽南人喜爱 , 就连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也念念不忘 。
“古早味”香飘八方 , 特色种植扬名四海 。 不止金柄村的面线 , 在厦门的广袤农村活跃着一批有口皆碑的小特产 , 比如新圩的鹅肉、东寮社区的豆干、桂林村的蒜蓉枝、古宅村的大蒜、顶村村的茭白、乌山村的青葱、大宅社区的火龙果、古坑村的三角梅、田头村的仙景芋……这些特产不止叫响本地 , 叫响国内 , 有的甚至漂洋过海 , 远销海外市场 。
小特产里有大产业 。 “一村一品”不是简单地每个村形成一个产品 , 而是通过让一个区域形成特有品牌 , 意在将产品发展成产业 , 让“一村一品”的做法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撬动村民致富的新支点 。
虽然厦门农业发展比重低 , 但仍然有数十万农村人口 , 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座城市的现代化 。
在全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局中 , 厦门自觉履行经济特区的使命和担当 , 立足实际 , 走“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 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 , 目标直指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
那么厦门“一村一品”现状如何 , 取得了哪些成效 , 又面临着哪些需要破解的问题 。 近日 , 本报采访人员深入岛外农村 , 探访“一村一品”的厦门实践 。
一株三角梅
绽放致富花
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
好模式
以花为媒 , 一到节假日 , 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古坑村赏花游玩 , 各种农产品受到了欢迎 , 地里的各种蔬菜瓜果也成了抢手货 。 村民开起了餐饮店 , 还有七八家民宿 。
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
古坑村种植户叶赐挺(右)和叶东权(左)正在精心修剪三角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