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蚕茧抽成丝,蚕茧抽出来的丝很硬正常吗


蚕茧是如何抽丝.并制成丝绸的吗? 一、手工制丝
江苏缫丝技术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 经长期生产实践,人们把蚕茧浸于热水
中,用手提拉抽出茧丝,卷于丝框以作绩丝、织绸之用,简单的手工缫丝生产逐渐
形成 。
古代煮茧设备极其简陋,缫丝时先将蚕茧放在盛有水的铁锅内,锅下以薪燃之,
使茧膨润软化,溶解丝胶,尔后抽丝 。 锅内温度以“细泡微滚”为宜 。 后由简单的
铁锅煮茧演进为行灶(老虎灶)煮茧 。
秦汉以后,手工缫丝已开始利用简单的丝框缠绕丝缕 。 隋唐时出现手摇丝车 。
唐诗中有“每和烟雨掉(摇)缫车”之句,说明农村妇女常常利用阴雨天摇缫丝车 。
宋代缫车又进一步完善 。 秦观《蚕书》上记载这种缫车的结构:在煮茧的小锅上装
一个铜钱,将茧丝穿过铜钱的眼子,使丝缕粘并在一起,然后再往上“升缫于星”
(鼓轮),过“添梯”(络绞装置),最后绕到“辘轳”(丝框)上 。 还出现了脚踏缫丝
车,缫丝时可以腾出两只手来进行索绪(找丝头)、添茧等操作,改二人操作为一人
操作,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 元时长江南北丝车有“南缫车”与“北缫车”之分 。
苏南使用的“南缫车”,改变了千百年来边煮茧、边缫丝的煮缫联合方式,将煮茧
锅“另立一旁”,并把煮好的茧盛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内,然后进行缫丝,俗称“
冷盆”缫丝法 。 此法缫出的丝比热釜者“有精神,又坚韧”,可防止煮茧太熟、丝
胶脱净、丝纤维软弱无力弱点 。
明代缫丝工具仍采用足踏缫丝车,但效率有所提高 。 《农政全书》记载:“以
一锅专煮汤,供丝头,釜二具,串盆二具,缫车二乘,五人共作一锅二釜,……二
人直釜,专打丝头,二人直盆主缫,即五人一灶可缫茧三十斤 。 胜于二人一车一灶
缫丝十斤也,是五人当六人之功,一灶当三缫之薪 。 ”对制丝用水的选择也十分重
视,已找出一个"清"字要诀 。 如吴玉树的《东林山志》记载:“汲龙上泾水沦之,
以其水清,丝帛特肥白也 。 ”还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 。
在长期缫丝实践中,江浙一带总结出:“出水干”和“出口干”的缫丝“六字诀” 。
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中有具体记载:“丝美之法有六事,一曰出口干,即
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
许 。 运转如风时,转之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 。 ”当时在缫丝工艺上已注意运用
和掌握温湿度以保证生丝的质量,运用“出水干”技术使从缫丝锅中缫出的丝迅速
干燥,随缫随干,丝质量柔弱而坚韧,白净晶莹 。
明代在缫车机构方面也有改进,在煮茧锅或缫丝盆上方设的“钱眼”( 亦称导
丝眼),已由铜钱改为竹针眼,穿丝时可由豁口进入,免去穿过钱眼的麻烦 。 “竹
眼”是现代导纱钩的雏形 。
清末民初前农村出现楮木制脚踏车 。
蚕丝是如何从蚕茧抽取的,步骤是怎样的 一、蚕茧抽丝的手工方法:
需要工具:蚕茧、大铁锅、热水、纺车、纺锤、筷子
蚕茧的手工抽丝方法(共需11步):
1、把一个盛满水的大铁锅煮沸腾,先把蚕茧放进沸水里煮 。
2、然后用大网勺等工具不断搅拌热水里的蚕茧,随着水的滚动,直到蚕茧变得越来越松软 。
3、锅里的水变成黄色(蚕蛹汤)时,就可以捞起来了,放在旁边干净的热水盆里 。
4、在旁边干净的热水盆浸泡几分钟,注意把蚕茧压到水底,不能让蚕茧浮在水面 。
5、用筷子在水中一个方向用力搅拌,就可以缠绕上水中散出来的丝头,向上提拉就可以抽出丝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