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多重人格症状有哪些,十大危险人格


多重人格的特征? 一般说来,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 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 称为主体人格 。 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 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 。 不定期一段时候, 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 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 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 。 这时, 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 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 。 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 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 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 并忘却之前已发生过的事情 。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 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 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 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 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 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 当分离尚未全面时, 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 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 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 。 可是, 当分离全面进行时, 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 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 。 正如心理学家P 。 费登所说, 在这种情况下, “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 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 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 。 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 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 。 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 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 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 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 。 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 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 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 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 。 于是, 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 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 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 。 在这种情况下, 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 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 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 。 尔后, 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 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 便函有可能被分离出来, 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 他是环人 。 这里, “我”是主体人格, “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 。 此时, 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 把自身看作为主体, 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 。 但是, 当挫折继续时, 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 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 。 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 并且就得不可渗透 。 慢慢地, 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 。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在青春期, 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 。 对个体来说, 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 。 于是, 在“隔墙”的那一边, 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 。 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 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 成为后继人格 。 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 具有周期性的性质 。 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 它的攻击和憎恨, 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 会变得格外明显 。 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 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 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 。 当然,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 吉娜·里纳尔迪 (假名, 1934-) 1965年这名片有成就的作家因反复发作间歇性记忆消失、梦游和行为怪癖而到罗伯特·琼斯医生处接受治疗 。 琼斯发现她是个脾气粗暴, 无同情心的年轻女子 。 她容易生气, 容易发怒, 且很多疑 。 在几个月的治疗中, 吉娜开始提到自己曾经是个叫玛丽·森夏因的女子, 这第二个人格显然表现出她童年的性格 。 在她身上这两种人格就像是拉锯战一样地竞相表现自己 。 1966年12月初, 吉娜告诉琼斯玛丽·森夏因打算在12月31日自杀 。 可后来她未这样做 。 当1967年1月琼斯医生遇到吉娜时, 他发现第三个叫尹芙琳的人格出现了 。 虽然一开始尹芙琳表现出一个十分浅薄和毫无感情的人格, 但经治疗, 她的情况不断得到改善 。 到1967年5月, 病人的情况大为好转, 医生便停止了治疗 。 现在她嫁给了一个内科医生, 过着正常的生活, 彻底摆脱了以前的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