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长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区别


"长调”是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 主要流行于牧区 。 内部结构较自由 , 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 , 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 , 很少有长篇巨制 。 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几种民歌的总称 。 也是蒙古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 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 。 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 , 音域宽广 , 曲调优美流畅 , 旋律起伏较大 , 节奏自由而悠长 , 多采用复合式节拍 。 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 , 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 , 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 。 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 , 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 。 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 , 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 , 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 。 除独唱外 , 还有齐唱、对唱、伴唱 , 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 。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 , 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 , 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 , 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 , 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
“长调”是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蒙古

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 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 , 尤以游牧文化最为灿烂 。 而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 。 哪里有草原 , 哪里就有长调 , 哪里有牧人 , 哪里就有长调 。 长调是草原上的歌 , 是马背上的歌 。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 , 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 。 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 , 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等息息相关 。
可以说 , 蒙古长调演唱艺术是代表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 。 千百年来 , 蒙古歌唱家代代相传 , 口承心授 , 使长调成为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 。 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结构和要素 。
长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 。 演唱长调时 , 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 , 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 , 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 。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 , 节奏自如 , 高亢奔放 , 字少腔长 , 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 , 再加上起伏的颤音 , 唱起来豪放不羁 , 一泻千里 。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 , 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 。 长调演唱艺术只能根据演唱者的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掌握 , 而不能象短调歌曲的节拍那样以“强和弱、1和2”来固定地表达 。 即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 长调歌词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 而对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 , 只有悠远的长调才能绝妙地加以表现 。 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 , 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 , 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不论人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 只要听到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 , 便会联想起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 , 联想到蓝天、白云、毡包和畜群 , 都会令人体味到草原独有的春天的喜悦、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苍凉 。 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 , 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 ,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 , 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