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茯苓鼠害的防治措施


茯苓, 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 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常寄生在松树根上, 形如甘薯, 球状, 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 内部粉色或白色, 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 茯苓与土茯苓名称相似, 因此易混 。 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的根, 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 与茯苓完全无关 。

【防治】茯苓鼠害的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 入心、肺、脾经 。 具有渗湿利水, 健脾和胃, 宁心安神的功效 。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 水肿胀满, 痰饮咳逆, 呕逆, 恶阻, 泄泻, 遗精, 淋浊, 惊悸, 健忘等症 。 茯苓之利水, 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 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 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 1.用于小便不利, 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 而药性平和, 利水而不伤正气, 为利水渗湿要药 。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 不论偏于寒湿, 或偏于湿热, 或属于脾虚湿聚, 均可配合应用 。 如偏于寒湿者, 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 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 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 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 2.用于脾虚泄泻, 带下茯苓既能健脾, 又能渗湿,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 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 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 。 有可用为补肺脾, 治气虚之辅佐药 。 3.用于痰饮咳嗽, 痰湿入络, 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 又具健脾作用,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停聚化生痰饮之症, 具有治疗作用 。 可用半夏、陈皮同用, 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 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 4.用于心悸, 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 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 5.抗癌 。 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
茯苓鼠害的防治措施
鼠害是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在茯苓、平菇、蘑菇、香菇及金针菇等食用菌栽培中发生普遍, 是食用菌栽培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
为害特点在菌种生产时, 对瓶装菌种主要是咬撒棉花塞, 致使棉塞松动甚至被掏出, 导致培养料被污染杂菌 。 塑料袋装菌种, 则咬破塑料袋 。 可在培养料内打洞破坏培养料 。 中后期是直接取食子实体, 影响子实体的形成, 已分化形成的菌柄及菌盖被啃食后, 有明显的缺刻或凹陷大斑, 使产品失去商品价值 。 该害虫也是储藏期间重要害虫 。
形态特征体长150-160毫米, 尾上鳞环较清楚, 鳞片间有较短的刚毛, 背毛有棕灰、棕黄、综褐等色, 腹毛一般都是灰白色 。
发生规律老鼠一般白天躲藏在洞穴内, 夜晚外出活动取食, 每夜外出取食两次, 在傍晚时进行一次, 在黎明前再进行一次 。 老鼠的食性较杂, 除为害食用菌外, 对农林作物、各种食品及物品都有危害 。 行为敏捷, 视觉差, 嗅觉、听觉、触觉都很灵, 活动期间, 稍受惊扰, 立即躲避 。 生殖力强, 幼鼠生活3-4个月后就可生殖, 食料充足条件下, 每月1次, 能在水中游泳 。
茯苓鼠害的防治措施:
1)人工捕捉, 在栽培场地放捕鼠器进行捕捉 。 挖洞捕杀, 往洞内灌水捕杀 。
2)毒饵诱杀, 可用的灭鼠药剂有磷化锌、敌鼠钠盐、杀鼠灵、灭鼠优、新灭鼠等, 可用高粱、玉米、面粉、花生、大米等100份加磷化锌5份 。 用木棍拌, 不可用手拌 。 拌好后将毒饵放在老鼠活动的地方, 每点投放毒饵10-20克, 或用磷化锌粉3份、茶油2份、大米95份配成毒饵, 但不能直接洒在子实体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