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老的路上,享受独处,就是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庄子也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
在变老的路上 , 那些乐享孤独的人 , 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
在变老的路上,享受独处,就是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01
在变老的路上 , 享受孤独 , 是心灵的回归 。
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 , 只有在独处时 , 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 , 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 。 ”
人活于世 , 谋生之路曲折艰辛 , 谋爱之路坎坷波折 , 为了有所得有所获 , 人们不得不屈就于各种规范 , 迁就他人 , 隐藏自我 , 渐渐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 。
此时 , 远离喧嚣和繁华 , 找一处空间 , 让自己沉浸在孤独中 , 就成为一种心灵的回归 , 精神压力的释放 。
十九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亨利·大卫·梭罗 , 提倡回归本心 , 亲近自然 。
终于 , 在二十八岁那年 , 梭罗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 , 亲自动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 , 并在那里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
梭罗在瓦尔登湖返璞归真 , 吃得用的 , 都是自己劳作所得 ,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 , 感悟四季轮回 , 聆听万物生长 , 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就了散文集《瓦尔登湖》 。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充满了宁静、恬淡、清新和智慧 , 很快风靡全球 。 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孤独地生活 。
此时 , 孤独不再是悲伤和落寞的代名词 , 而是自我救赎和疗愈 。 让心灵回归宁静 , 不再被世俗名利所烦扰 , 身心得到洗礼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耳畔只有风声雨声鸟鸣声 , 眼里只有花开花谢、绿意葱茏 , 心中最大的牵挂 , 只为让自己随心所欲 。
当一个人 , 在变老的路上 , 能够主动寻求孤独 , 进而享受孤独 , 便是为自己在茫茫人世间觅得了一条“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两全退路:进 , 可以继续驰骋职场 , 退 , 可以安放疲惫的身心 。
在变老的路上,享受独处,就是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02
在变老的路上 , 享受独处 , 就是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
越是年纪增大 , 越是明白 , 知己难求 。
这种相知相惜的人 , 如同苏轼笔下《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
这种惺惺相惜的人 , 如同王维与裴迪 , 在他隐居于辋川时 , 时常与裴迪同游 , 相互赠诗吟咏 。
可是 ,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 好友知己也终有一别 , 更多的寻常日子 , 陪伴我们前行的 , 只有自己 。
此时 , 懂得了享受孤独的人 , 就不会自怨自艾 , 更不会顾影自怜 , 他们的内心宁静而笃定 , 他的神思清朗而欢喜 。
如同:林清玄在《清欢》中写道:
“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 , 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 , 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 , 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 ”
在变老的路上 , 我们必须学会接纳身边的人 , 相继离开 , 再无交集 , 我们也必须面对 , 没有至交 , 没有朋友 , 没有值得自己推心置腹的谈话对象 。
当周围一切归于空寂时 , 我们唯有享受孤独 , 享受与自己对话的分分秒秒 , 才会能活得洒脱自如 。
在变老的路上,享受独处,就是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03
在变老的路上 , 享受独处 , 是让生命得以升华 。
一心禅师对弟子说:“真正厉害的人 , 在独处中学会自我调节 , 不以辉煌而自足 , 不以落寞而悲伤 , 从而让自己心性澄明 , 更加奋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