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之路》的故事开始于经典的道场交流

不那么严谨地说, 剑戟片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日本京都 。 那还是是在1923年9月之后, 一场大地震差不多将整个东京夷为平地, 不仅中断了如火如荼的“纯映画剧运动”, 也让更古朴, 更保守, 从而更适合拍古装戏的京都成为了日本电影业的唯一中心 。
于是自然而然地, 一大批质量不俗的古装大戏应运而生, 不仅喂饱了观众, 也养刁了他们的口味, 逼得一众导演演员不得不放弃尾上松之助和他缓慢浮夸的武打风格, 转而以“讲谈”和后来的大众小说代替传统的歌舞伎作为故事蓝本, 在通俗电影中加入了“更加快节奏, 有真实感的, 更为激烈、紧张的武打戏”以满足观众的要求, 也由此将剑戟片第一次展现在了诸位观众面前 。
【《黄泉之路》的故事开始于经典的道场交流】
《黄泉之路》的故事开始于经典的道场交流
舞台感十足的尾上松之助, 拍过上千部电影的业界传奇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 剑戟片虽日渐成熟, 但始终与纯粹的时代剧, “绾发结的现代剧”, 乃至后来政治色彩浓郁的“倾向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似乎足以证明其不拘一格之特性, 只要影片主角作为武士, 浪人, 哪怕是忍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杀阵”, 那这部作品都可以被认为是优秀的剑戟片;可到了五十年代日本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期, 随着黑泽明等电影大师真正让日本电影走出了国门, 西方世界的观众反而在惊叹神秘东方之余将剑戟片关进了形制的牢笼里, 仿佛要把那些逼格不够的家伙统统开除出籍 。
《黄泉之路》的故事开始于经典的道场交流
《黄泉之路》的故事开始于经典的道场交流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款游戏, 因为它的风格是如此“经典”, 势必会加深玩家们对剑戟片的误解和偏见;但我也不得不承认, 这是一部在美术风格和动作质感上无可挑剔的独立小品, 是一个西方人所能做到的, 对日本战后黄金时代黑白剑戟片最有诚意的致敬 。 它堆砌了无数严谨考究的文化符号, 近乎虔诚地还原了那个时代诸多经典作品的场景细节和运镜配乐, 也为西方同僚科普了“神秘东方”背后的真实故事, 却受制于思维上的巨大差异而无力模仿那些作品真正伟大的内核, 更是在最后弄巧成拙, 直接站在了那些电影大师自我剖析, 自我反省的对立面 。

    推荐阅读